醫療現況的侷限

目前醫學界針對心智╱精神障礙所採取的療法充滿了爭議,因為醫療人員還無法明確界定,哪些症狀屬於真正的精神疾病,而哪些症狀只是一時「情緒低落、心情不好」。許多醫師認為,真正的精神╱心理疾病必須出現可以偵測、可以歸類、可以用藥物改善的症狀;至於那些缺乏明顯生理症狀的疾病,並不容易做出正確的診斷,甚至不被認為心智╱精神障礙。某些醫生可能會對患有憂鬱症的病人說:「只要去渡個假,好好休息一陣子,一定會好起來的。」絕大多數的醫師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都沒有好好學過,如何處理心智或情緒方面的問題;他們大都認為這類問題是軟弱的表現,應該振作起來,好好地過日子。

從肢體心靈的觀點來看,每一種疾病自有其心理╱情感方面的關連,只不過有些相當明顯,有些並不容易看出來。心靈所發生的狀況和肢體所發生的狀況,並沒有顯著的區別,無論是浮現出來的生理問題或是在內部的心理交戰,都可能是因為無法接納自我,或者遠離真正的本性所造成的。如果想找出解決這些問的方法,就該努力和自己作朋友,維持融洽和諧的關係,同時超越眼前的極限。

心理和情緒方面的疾病是確實存在的,也未必能用醫藥來治癒。抗憂鬱劑往往使所有的感覺都變得麻木,而不只是沮喪的感覺,結果讓我們陷入半死不活、像僵屍一樣的狀態,這並不是適當的治療。以往的治療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病人恢復正常,然而所謂的正常卻是依社會通行的標準而定。目前有一些治療機構從同理心和身心合一的觀點出發,體認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他獨特的需求,因此針對每個病人以個別的方法進行治療。

大部分的心理╱精神問題,都可藉由鬆弛內在意識、腹式深呼吸或呼吸知覺靜坐獲得顯著的改善。這些技術不但可幫助人放鬆,抒發內在緊張壓力,還能使我們更客觀地看清自己。

成癮

成癮包括對藥物或某些事物上癮,例如:酒精、毒品、抽菸、食物、性活動、糖、咖啡或賭博……等。一般說來,個人之所以成癮,是因為內心一再渴望某樣東西成某件事情,很想滿足內在的渴求或撫平內在的痛苦。導致成癮的原因可能包括:外在的壓力(例如財務危機)、情感上的創傷、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長大、曾在情感或肉體上遭到虐恃。內心深處可能很想逃避、躲藏或抹去問題,而在不知不覺中對某些事物上癮。

酒精會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沒問題;香菸能夠讓我們把各種感受吞回去;毒品將我們帶入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一個不必應付現實、充滿歡樂的幻想世界;食物會取代我們所渴求的愛,撫平生命中的創傷裂縫。這些物質都能麻痺內在的痛苦,改變我們的知覺意識,或者填滿內在的空虛。它們提供了暫時的安全感和享樂,比應付痛苦來得輕鬆多了。如果我們什麼都感覺不到,就能維持快樂的假象。

正視自己的內心

然而成癮未必帶來麻木而快樂的狀態,在內心更深處,我們很明白自己正一步一步走向滅亡。無論攝取了多少,那份渴望永遠不會斷絕,於是產生罪惡感和羞愧,漸漸導致消沉沮喪,或者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即使不肯承認,內心深處仍然非常恐懼最後的結局;強烈的自我厭惡甚至自我憎恨不斷侵蝕內心,終於完全摧毀我們的復元能力。每天面對這樣絕望的心情,又如何能夠開始愛自己呢?

如果能夠體認這份渴望,以及背後的真正原因,就有機會戒癮成功。不過在戒癮的過程中,必須勇敢承認戒癮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坦然應付痛苦的記憶,面對失敗的恐懼──然後開始進行療癒。戒癮成功的祕訣在於,有能力接納真正的自我,和自己成為好朋友。我們必須面對內在的感受,不再逃避,將現實帶到一個充滿愛的地方。

 

智慧話語摘錄自《身心調癒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