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是我想像出來的

一旦你想像了某樣東西,它就活在某個虛擬的景觀之中。你閱讀、聆聽、創造一個可以生存在其中的世界。現在,這些言語和它們的含義可以被應用到你的行為上。如果你選擇,就可以促使理念在人們和地方構成的世界裡甦醒過來。這是你當初建造個人現實的方式—你留神觀看、學習、讓欲望驅動你。你以理念構建了真實的事物。你利用了注意力、記憶、想像的力量成為人類夢境中獨一無二的人類。

就像在電玩遊戲中設定一個化身,我們選擇自己想要成為的角色。我們為它打扮,配備武器或生存策略。幾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利用書本、戲劇、電影來享受我們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的身份。當今的視頻科技使得我們有可能與自己創建的角色互動,也有可能與素未謀面之人所創建的那些角色互動。我們可能沒有領悟到的是:我們一直在為自己做著這樣的事—沒有書本、沒有科技的陪伴。

建立你認知的「我」

在人生中,需要好幾年時間才能建立你認知為「我」的那個角色。沒有人天生具有理智的自我感。嬰兒時期,我們就是帶著理智的自我感。我們看見,我們感應,我們以能力所及的任何方式回應。當我們學會使用言語,同時賦予言語意義時,我們開始描述自己。當然,我們得到許多的協助──周遭早已擅長解釋人事物的人們,熱切地對我們訴說我們是誰。他們描述我們,根據的是他們的評斷、他們的希望、他們如何在我們身上看見他們自己。

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我們開始想像「我」。我們都知道小朋友多愛跟自己的想法一起玩耍。小小孩可以扮演狗狗一整天,不斷吠叫,乞討可口的食物。孩子們在自己的想像中成為騎士和公主,創造與那些角色搭配的環境。他們建造要塞和樹梢的城堡;他們想像整個王國,自信滿滿地統治著。我們都記得與假想的朋友一起玩耍,但跟隨我們到處跑,且永遠跟隨我們的那個假想朋友就是「我」。

形成社群後,人類述說著英雄和眾神的經典故事。在述說關於自己的故事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英雄—墜落的英雄或是救世主。我們是勝利者或是遭到迫害的受害者,根據我們的故事而定。我們看來自立自強或軟弱無助,都取決於我們渴望得到多少的關注。我們的髮型和服裝隨著時代而改變,但信念和行為最終潛移默化地定型了—直到我們選擇清醒過來、如實地審視自己、去改變行不通的事物為止。

當我們的習慣性行為將我們所愛的人趕走時,這個行為就「行不通」了;如果某個信念使我們覺得不舒服,這個信念就行不通了;如果某個意識形態導致執迷、恐懼、或憤世嫉俗,這個意識形態就行不通了。

我們一輩子都在利用想像的力量定義自己。我們可以再次使用那股力量,以求在任何夢境的背景中成為盡可能最美好的人。重要的是,要看見我們現在在哪裡以及如何來到那裡的。想想你生命中轉化的事件,它們可能不是家庭照片記錄下的那些事件;它們可能在你單獨的時候發生了;它們可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發生了。你起了一個念頭,瞬間以不一樣的方式想像這個世界,於是一切改變了。

 

智慧話語摘錄自《成為自己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