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性格怎麼成形?

 

 

「父母」(parent)的影響力既深又遠。在本書中,我們提到的家庭有兩種:一種是「核心家庭」;另外一種是傳統社會中所稱的「大家庭」。核心家庭就是指家中的成員只有父母親和兄弟姊妹。如果你是在核心家庭中長大的人,當本書中提到父母時,所指的便是你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並不包括爺爺、奶奶、姑姑、叔叔等任何一個長輩;但是,如果你來自於一個傳統的大家庭,當你在書中看到父母這個字眼時,所代表的除了親生父母外,還包括在你小時候曾與你共同生活過的親戚長輩們,如果你的兄長年紀與你差距在十歲以上也包括在內。尤其是在你大家庭生活中掌權的那個人,也許是你的奶奶或是爺爺,他對你人格上的影響將會更深、更遠。

 

父母對子女最重要的就是養育、保護及教育的責任,當父母在執行這些功能的過程,對我們整體人格的影響就是「父母化」(parenting),這個「現在進行式」所代表的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一個正在進行的行為和動作。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人格是空白的,爾後我們開始與父母、周遭的環境互動;想像自己是一張白紙,父母是畫家,點點滴滴在紙上著墨,包括他們的社會價值觀、嗜好、喜怒都在影響著我們,日復一日地,我們逐漸凝聚成現在所感覺到的自己,這樣的過程就叫做「父母化」。

 

當然我們來到這世界上,也帶著人性的本質,也就是趨樂避苦的本能。能帶給我們愉悅的事物,我們自然地會去靠近,給我們痛苦的事物就自然地逃開,如同植物的本能會朝向有陽光的地方生長;以心理學家的眼光來看,我們都被「追求撫慰」與「逃避痛苦」兩種習性雕塑成各具其形的人格,而非自然成長的形態。父母親也很清楚可以用這種本能來操控我們,所以父母親可以給孩子最大的懲罰,就是對孩子說:「我不再愛你了。」孩子往往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愛,願意做任何事來討父母的歡喜。

 

 

重塑「心中的父母」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重塑你心中的「父母」來改造自己的人格。所謂的「重塑父母」(reparenting)並不是要你回去改變生活中真實的父母,而是建議你在自己的內在修行,重塑你內在受到父母重大影響的部分,以及回溯童年時重要的原始創傷,釋放當時卡住的生命能量,重新做更有力的選擇。光憑閱讀這本書不可能幫你重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但是這本書可以為你帶來重塑的經驗。如果你想要真正深入自己的內在,去重塑隱藏在生命內部,至今仍深深影響你的「父母」,不妨去尋找、參加適合的工作坊來幫助自己。

 

「自我重塑」(self-reparenting)的動力必須來自於你自己。透過書中的自我剖析,你可以更進一步,藉著分析自己與父母的互動關係來了解自己。這是為了你自身的變革與成長,為了要重塑你既定的生命模式(重塑的前提當然是你察覺到現在自己的不足)。如果你能愈徹底、愈詳細地自我剖析,你就會愈清楚地看見長久影響你生命的特質,和它之所以會形成的主要原因。

 

 

人格基本架構

 

提升覺知從自身著手是最好的入門,在進入自我人格重塑之前,先介紹TA,也就是「交流分析學派」中的人格架構。在這個學派中將人格分為三大部分:

 

(1)P:父母(Parent)

(2)A:成人(Adult)

(3)C:小孩(Child)

 

我們的意識就如一座冰山,浮出的冰山代表的是理性與認知,亦即成人(A);而海面下的冰山就如我們的潛意識,它包括了內在的需求、情緒和觀念三個部分。其中內在小孩(C)所代表的是情緒和需求;而父母(P)則代表我們的價值觀和觀念。

 

如果仔細探究的話,我們的人格中又包含或內化了許多人的PAC(父母、成人、小孩),諸如你父親的PAC、你媽媽的PAC、阿公阿媽的PAC、學校老師的PAC……。這麼多人的父母、成人、小孩三部分人格特質都記錄在我們的生命裡面,包括他們處理事情的態度,甚至表達情緒和情感的方式等。

 

小時候你不聽話時,媽媽對待你的態度,是否就跟你現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一樣?或是有一天先生突然告訴你:「喂!你講話的口氣實在很像你媽耶!」我們小時候與父母之間互動的經驗和影像,會清清楚楚地記錄在我們的生命裡。

 

我們會將父母所有的言行舉止、價值標準……都納入我們的觀念、頭腦裡;而內在小孩的那些恐懼和悲傷,則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

摘自—重塑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