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覺察卻無力解碼他人行為

幾乎所有有口語能力的自閉兒的父母,都有過類似以下的經驗:五年級的菲利普剛好學校教到人的身體,他很認真聽課,了解飲食、運動,以及如何照顧身體的許多方法。在同一周內,他的父母帶他去看電影,結果售票亭前面大排長龍。菲利普很興奮地利用機會展現他剛學到的知識,他沿著隊伍走來走去,指著每個人大聲說:「那個人是胖子!這個人是瘦子!那個女人很矮!那個男人過重,他可能會早死!」菲利普的父母在分享這件事的時候,把兒子的白目當做是有趣的事來談,但在事情發生的當下,他們可笑不出來。另外一個例子是阿里,他才剛上高中,很努力在學習如何跟人談話。

就像很多有自閉症的人一樣,阿里習慣詳細訴說他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但卻從不問問別人是否感興趣。我給他幾個建議,告訴他如何問問題以及聽出別人想討論其他事的暗示,但我可以從他的表情看出,他的挫折感愈來愈深了。其他人可以辦得到,阿里最後終於說:「但我不容易辦到。」「為什麼呢?」我問。「因為,」他說,「其他人都有讀心術,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這就是阿里對社交世界的理解,他深信朋友和陌生人是用各種他不了解的方法在互動。一般人能如此輕易做到,他唯一能解釋的就是,他們天生就有心電感應,而他沒有這種能力。不然,還能怎麼解釋他的困境?從某方面來看,這兩種經驗(菲利普在排隊時的舉動,以及阿里以為別人有讀心術)說明了自閉症人士與社交世界連結的兩種極端方式。

社交世界有其潛藏的規則、心照不宣的期望,以及微妙的語言暗示,所有自閉症人士或多或少都覺得社交世界難以駕馭。有些人,就像菲利普一樣,對於社會習俗渾然不覺,他們沒有察覺到自己失言,也沒有意識到別人對他們行為的觀感。另外還有些人則相反,就像艾里,他們非常清楚有社交規範和期待這回事,但由於他們天生就無法理解,所以經常感到焦慮,而且當他們在努力適應這個不可捉摸的世界的過程中,也很容易覺得失去自信。

學習社交規範的挑戰

對於渾然不覺和過度擔憂這兩種人而言,他們的挑戰其實是同樣的問題。人類天生就有社交上的直覺,但自閉症對於這種直覺的發展有困難。

想一想我們學習語言的自然方法;並不是母親叫她的娃娃坐下來,然後開始解說文法或動詞變化。我們是直接在這個語言裡生活,然後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的。我們傾聽和觀察,然後架構出我們自己對語言的知識。用語言發展研究的術語來說,我們歸納出語言的規則,結果我們學習字詞的意義,以及如何使用這些字詞來表達複雜的思想。

社交規範也是這樣的,一般人歸納出微妙而無形的社交互動慣例。他們是從長時間的教導,比方,媽咪在跟爺爺說話的時候,請不要插嘴。以及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學會的。但對於自閉症人士而言,天生的障礙使他們難以觀察得到社會樣貌,也無法歸納出那些規範。他們可以去學習這些規範,但這就像成年人學第二種語言一樣,很難講得跟當地人一樣好。對其他人來說輕而易舉的事,他們卻需要付出某種程度的努力,也因此經常感覺到痛苦。

 

智慧話語摘錄自《我懂,你的獨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