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是醒覺的空間

 

關於人,首先要了解的是:人是沉睡的。即便他自以為很清醒,其實不然;他的清醒程度是那麼薄弱,根本不足以為道,他的清醒不過是虛有其名罷了。

 

你晚上睡覺,白天也睡覺—從出生到死亡之間,你未曾清醒過,只是不停地變換你睡覺的方式。別以為單憑張開眼睛,就能騙得過自己那叫清醒,除非你的心靈之眼開啟—除非你的內在充滿光明,除非你能看見自己是誰—否則你是不可能醒覺的,那是人類最大的幻象,而人們一直都活在這個幻象中。要是你自認清醒了,你就不會努力去嘗試真正的覺醒。

 

所以,你心中先要有很透徹的明白,明白你是熟睡的,你睡得很深很沉,不分白天或夜晚,你都在作夢。不管睜開眼睛或是闔眼,總而言之你都不停地在作夢—你本身就是一個夢,你還不是一個實相。

 

可想而知,在夢中無論你做什麼都是沒有意義的。任何你所想的都是枉然,不論你所投射的是什麼,一切都是你的夢的延續,投射使你永遠看不見事情本來的樣子。因此,多少世紀以來諸佛都只強調一件事:覺醒!祂們的教導一言以蔽之就是:保持覺醒。祂們一直在設計一些方法與對策,創造出空間、場景和能場,以期望你能在當中受到震盪而進入覺察的領域。

 

是的,除非你受到足夠的激盪,直到你整個人的根基都被搖撼,否則你是醒不過來的。

 

那沉睡已經太久了,甚至變成你的一部分,你完全地沉浸其中,身上的每一個細胞,心智的每一根纖維,無一不是在沉睡當中。那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現象,因此你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開始警覺,才能真正地去看,讓自己成為一個觀照。

 

若說世上的諸佛對哪一件事有共識,那就是:就人的現狀來說,他是沉睡的;然而就人本來的狀態而言,他該是醒覺的。覺醒不僅是人活著的目的,也是諸佛的教導;耶穌、佛陀、查拉圖斯特拉、老子、蘇菲神祕主義者巴哈丁(Bahauddin)、印度神祕主義詩人卡比兒(Kabir)、錫克教創始者那納克(Nanak),所有了悟的諸佛一直在教導的就只有這件事……雖然以不同的語言,用不同的比喻,但所吟唱的是同一首歌。如同海水的味道,不管是從北邊、東邊或西邊去嚐,都同樣是鹹的;醒覺就是佛性的味道。

 

寧靜是你醒覺的空間,吵雜的頭腦表示你一再處於昏睡的空間。如果你的頭腦一直聒噪個沒完,表示你還在昏睡。靜靜地坐著,若頭腦消失了,你可以聽得到枝頭上的鳥語,而內在是無念的(no mind),一片恬靜……只有鳥兒的啁啾聲,而無念在你腦中運作著,全然的寂靜……於是,意識如泉水般潮湧而出,那並不是來自外在,而是從你的內在升起,由你當中滋長的。記住,若不是如此,你就是沉睡的。

 

摘自《奧修談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