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思維擁有一個巨大的能力,能夠將我們帶離當下。它可能會讓我們在過去或未來不斷地期望夢想。因此,我們會依靠習性執行各種生活日常的功能,但心靈卻與身體斷開連結,逐漸地對於其他事物的思考能力感到疏離。

 

不過,我想澄清一件事情,這並非是要大家以此作為「正向思考」的方式。這不是要你只看生命美好的一面,美好只是一種自我催眠而已。這也不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或者某種信仰。這練習是要你與更深層的內在連結,更接近自己,接受最真實的那一面,讓光進入自己的意識。

 

我們來到這是為了活出真我,如此樸實、簡單與自然。我們來到這是為了要與自然吟唱,邀請彩虹透過畫筆來到我們的生命。

 

 

反映內在的態度

 

藝術治療是一條探索「是」與「不」的道路。你拾起畫筆的手勢,揮灑在畫布上的模樣,都能夠反映你內在的兩種推動力,這狀態會用鮮明的模樣展現你對生命的態度和看法。

 

當你把畫筆放入顏料桶,你是否能夠毫不猶豫地下筆?你是否會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捕捉到大自然的美麗?當你這麼做,過往的記憶是否一一浮現?伴隨著老師或者父母親批評的聲音,使你感覺自己做不到……

 

隨著時間與練習,我們將會學習忽略某些聲音,並且成功地畫出一幅畫來。然而,底層的心態或許還是存在。例如,當我們學會某種技術後,我們可能會堅持使用「安全」的色彩和主題,不會去挑戰更深層次的不安全感。

 

  與力量連結

 

對繪畫說「是」及對自己說「是」息息相關,這兩個都是同一件事情。

 

你可能無法理解對自己生命說「是」是一個什麼樣的奇怪概念,畢竟大家不都是在生活嗎?然而,生活的樣貌會透露我們為了生存和與他人相處而做出的妥協。我們的「是」從大叫變成竊竊私語。

 

對繪畫說「是」究竟是什麼意思?這代表人們擁有充分的信任與安全感與自己的能量、自己的創意、自己的力量連結,而繪畫能夠讓這所有的特質在畫布上以動態的方式流露出來。

 

這意味著,「是」能夠療癒原本被壓抑的自由和自我表達的心理創傷。透過繪畫這個媒介,一個人可以變得更完整、更健康。畫筆則從不說謊。它是一面表裡如一的鏡子,準確地反映了一個人真實的內在。

 

  活出自己的「是」

 

作為藝術治療師,我的職責是幫助個案理解說「是」的重要性,但這並不是單純透過文字及解說就能達成。

例如,在最近一次的繪畫課程的中,我注意到一位名叫清美的四十歲日本女性,十分蹈矩循規。她願意接受指導,但是她的成果總是中規中矩。

她的確願意說出:「是」,但是她的能量並沒有搭上線。

 

我也注意到,當自己試圖改變清美的時候,我會變得謹慎委婉,因為她是一位內向安靜且缺乏自信的人。任何評論都將會被視為批評,損害她的自信心並進一步地阻礙她繪畫風格的發展。

 

怎麼辦呢?我選擇一種通用的方式,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並引用尼采所提出的、使用駱駝、獅子和孩童為象徵的唯美隱喻。

 

駱駝象徵著服從。牠是一隻盡責的動物,自動自發地執行各種指令,對一切都說「是」。牠是當權者忠實的僕人。

 

獅子象徵著叛逆。牠對權威總是大聲喊著「不」,宣稱自己具有個性,總是衝動地拒絕接受指令。

 

孩童象徵著自由。他的回答不是自動化的「是」,也不是衝動的「不」。他的「是」源自內在的自由,這句話煥發著能量。他的「不」也是當下能量的表達,而不是因反抗而反抗。

 

當我說完後,我告訴學員們:「身為老師,我會傳授大家一些技巧,畢竟這是繪畫的訓練。作為學生,你們也有三種學習的方式:你可以中規中矩地接受;可以直接拒絕我的指導;也可以成為孩童。」

 

接著,學員們兩人一組,一人扮演老師,一人扮演學生。扮演老師的這位學員必須在扮演學生的學員繪畫的時候,給予意見或者做出批判性的評論。例如:「這些顏色很無趣,你為什麼不加上一些互補色?」「你手勢的動作太一板一眼了。你為何不多點創新?」「你畫畫的時候根本沒有在看景色……。」

 

扮演學生的學員則必須嘗試三種回應的方式:駱駝、獅子與孩童。教室的氣氛很快地就熱絡起來,學員們很喜歡扮演不同的角色,特別是獅子,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自由說「不」,這在課堂上通常是不被允許的。

 

當每位「學生」各自經歷這三個過程後,就能跟另一名夥伴互換角色,然後重複同樣的練習。接著就是團員的心得分享,很多學員告訴會大家,自己能夠辨識自己的習性與傾向。

 

清美分享時沒特別說什麼,不過在接下來的幾天,我看到她繪畫的方式有很大的轉變,變得更加生動活躍。她終於理解這個練習,而且也活出自己的「是」。

 

──摘自《舞入未知深處》生命潛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