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當你活在核心中,你已然是一位回到家的佛;當你活在表層時,你置身塵世當中,活在頭腦、夢幻、欲望、焦慮與其他一千零一件事情裡,所以說其實你活在兩個世界中。
一定會在某些片刻裡,你看見自己有一小段時間就像是個佛,你有著與佛一致的優雅、覺察與寧靜,你活在與佛同一個至善、至幸、至福的世界中。一定會在某些片刻裡,你瞥見到自己的中心,這些片刻不會是恆久的,你將一次又一次地被丟回表層,於是你覺得自己很蠢,很傷心、挫折,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因為你活在兩個面向裡:表層與核心。
漸漸地,你將能夠在表層與核心之間來去自如,就好像進出自己的家一樣。你不會特意去區分:「我現在在外面,要如何才能進到房子裡?」你也不會說:「我在房子裡面,要怎樣才能出去外面?」例如,當外頭陽光普照,氣候溫暖宜人,你坐在花園裡;後來天氣愈來愈熱,你開始出汗,這時你不再覺得舒服自在,你會直接起身走進屋內,因為現在換成屋裡比較舒服,你只是這樣進進出出。
同樣的,一個有覺察與了解的人,可以從表層到核心,再從核心到表層,從來不會固守任一邊。從市集到修道院,從外向到內向,他不斷地移動,因為這兩者是他的一雙翅膀—一定是這樣的—假如翅膀都長在同一邊,小鳥就不能恣意地在天空裡展翅翱翔,它們必定是相互平衡的。雖然位於彼此對面,但仍舊屬於同一隻鳥,也服侍同一隻鳥。你的外在與內在正是你的一雙翅膀。
這件事你務必牢牢地記住,因為頭腦有固著在某一邊的傾向……有人固著在商場當中而無法自拔。人們總是說沒有時間修行,又說假如有時間也不知道要如何靜心,而且也不相信自己能夠靜心;他們自稱是紅塵中人,怎麼能夠靜心?他們是物質主義者,怎麼懂得修行?他們說:「很遺憾,我們是外在取向的人,怎麼有辦法往內走?」他們只抉擇一邊的翅膀,當然,如果他們因此而感到挫折也是自然的事,只有一邊的翅膀遲早會遇到挫折。
也有受夠了這個世界的棄世者,他們跑去喜馬拉雅山的修道院裡,開始當一名門徒或出家僧,強迫自己過著一個人的封閉生活。他們閉上眼睛,關上所有的門窗,然後他們又會覺得索然無味。
他們對市集厭倦到極點,覺得既疲憊又挫敗,那裡快要變成一間瘋人院,讓他們沒有喘息的餘地:太多的人際關係,太少的假期,又沒有做自己的空間。他們深陷在事情裡頭,失去了自己,愈來愈講求物質,而日漸忽視心靈。
他們正在失去人生的方向,失去了本來所擁有的意識,於是他們出走。在受夠了那一切之後,他們帶著挫敗的心情逃開,現在他們試著過自己的日子,過著完全封閉的生活。遲早他們會覺得無聊,又會再選擇另一邊的翅膀,可是,這次也只有一邊。這是一面倒的生活方式,他們一再掉進另一個極端的謬誤裡去。
我既不支持這邊也不支持那邊,我要你成為能力非常好的人,好到使你能夠待在市集裡,同時又能夠靜心;我要你能夠與人們互動。去愛人,去進入許許多多的關係當中,那將會豐富你的生命;但你同時又有能力關上你的門,有時從所有的關係中挪出一個空間……好讓你能與自己連結。
與他人連結,但也與你自己連結;愛別人,但也愛你自己。出去外面走動!它將使你的生命更多采多姿。不要錯失機會,每當這世界敲你的門呼喚你時,你就無所畏懼地出去。你沒有什麼可以失去,可是每件事卻都可以成為你的收穫。這即是禪宗的師父們說的:「踩在河流當中,但不讓河水沾濕你的腳。」活在世界裡,但不屬於世界;活在世界裡,但世界不在你內在中。
──摘自《奧修談覺察》生命潛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