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存有」與「成為」的本質💡
「實在」(to be)就是即將存在,「存有」(being)是本質上的天性,而「成為」(becoming)是發展成某樣東西的過程。「成為」引發存在的事物之中的改變,比方,從無形無相的狀態到活在身體和心智中的暫時自我狀態。本章是要思索我們如何歪曲我們的「我」,也就是我們認為是「我和我的」的自我。我們相信作為我們的存有的本質天性其實是幻相💭。身體和心智比較是關乎於暫時成為某樣東西,而不是我們的實際實相。我們更常存在於存在性狀態的臨在之中,那裡沒有「我」、自我,或任何身體的、個人的,或物質性的東西。「存有」反映身體和大腦中的特定「分量」(quantity),而「存在性」則顯露出我們的「質量」(quality)的臨在和強度。
我們是誰?我們的實相是什麼?
我們的實際實相是非二元的能量波狀態,始終臨在於永恆的此刻之中✨,並反映出「進入覺知狀態的條件」。存在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從恆星到亞原子粒子,只有在我們有覺知之後,才變成我們可觀察的實相。這份覺知的臨在是我們的存在性,它展開、闡明我們從感覺器官看見或聽到的一切。那表示,只有在我們覺知到所看見的事物之後,同樣的事物才能被看見。那表示,除非我們覺知到某樣事物,否則它不可能存在──這是以覺知的形態舉例說明我們的存在性,也就是「我們是誰」的質量,當然,這遠比「我們是什麼」的分量更為關鍵🙌🏻。
為什麼人類的心智,儘管如此不凡,卻隨機地胡作非為,在紛亂的狀態中急躁焦慮、在物質性的擺佈底下反覆受害?這全都是因為一個簡單的原因,大腦對它的真我(質量)一無所知;它假設,積累的思想之量子是其「我是—此與彼」。此外,科學也對同樣的事情一無所知。為了認識實際的主人,心智別無選擇,只能臣服於本體靈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人類的心智完全沒有覺知,既沒有覺知到其實際的實相,也沒有覺知到存在的真實性質到底是什麼。
主觀實相的性質會取代事實的、可觀察到的、可理解的、經驗上的,或可測量且不斷改變的客觀實相的性質。實相包含的遠比我們感知到的內容多上許多。它是絕對且不變的🙋🏻♂️,究極的一。它是主觀的,而非客觀的,在其真實本質之中,它是永恆的,或無限的,好比我們感知到的天空。原因是,在空間和時間中,或隨著原因與結果不斷改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被認為是永久的實相;它是相對的、短暫的、非獨立的。另一方面,心智天生是二元的,它感知到它相信是真實的東西,並受限於空間和時間。因此,請記住,存在於身體和心智中的「我是」(I Am)只是暫態的客觀實相,在現象心智的範圍內,經由某套有意識的法則之出現而發生,它被疊加於絕對的主觀實相上,也就是所有存在的基質上……,而本體則在完全的覺知中。
追尋「真理」
尋求者尋求著被尋求者,事實上是走在人跡罕至的道路上,因為他本身就是他所尋求的—完全的覺知🫧。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我們沒有任何途徑可以應用,也沒有任何努力、方法,或技巧可以體驗和理解。覺知既是一切的原因,也是一切的結果。生命僅是一場主觀覺知的戲劇,其觀察、注視、關照你的身體與心智在二元性中經驗的方式,並透過其感官的感知在「此與彼」中理解客觀實相(中間實相),好在其依舊活躍、有生氣時透過其「成為性」成為某種事物。
🌟智慧話語摘錄自《第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