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關於真實的自己
隨著你繼續與自己對話,你會向自己說故事📖,傳達一個又一個想法。你會反覆檢視構成自己全部生命故事的不同故事線:這些故事線是關於你生命中的人際關係、生命中的悔恨和欲望、想要的事物、不想要的事物(貪求、執迷)。這些故事有時非常動人,有時讓人生厭。這些故事構成自我感的輪廓,正是自我感以他或她自己的聲音說話。不過,這些故事完全是虛幻的,只和幻境一樣真實。
為什麼?因為想法並不真實。(而且,如果想法並不真實,那麼心智或思考活動也同樣並不真實!)想法是空的蒸氣,沒有真正的實質。只有在想法被當成真實的時候,因為它們被當成真實,它們才會看似真實。如果我認真看待某個想法,例如「我是小雞」的這個想法,那麼我就是將一個空的想法轉變成信念💭,信念則形塑自我感,而信念看似真實且重要。如果我不認真看待那個想法,它就會消失,沒有任何影響。如果我透過認真看待它,來支持其存在,那麼我就是讓某個幻覺變得可信;此幻覺之所以成為我的實相,只是因為我讓它成為我的實相。我創造一個幻覺,然後迷失在我自己創造的幻覺中。
想法是關於記憶中的過去或想像的未來。想法是關於「他處」,不是具有立即性的此時此地的其他事物。在你閱讀本書時,如果你的心智飄走了,它就是飄到其他地方。如果心智很寧靜,沒有想法,就只會有此時此地的直接,困境會消失。
沒有任何好或不好不是由思考所造成的
賽勒‧鮑伯‧亞當森(Sailor Bob Adamson)曾寫過一本書,書名叫《現在哪有什麼問題──除非你開始去想》(What's Wrong With Right Now - Unless You ThinkAbout It)。這書名真好,讓人想起哈姆雷特的話,「沒有任何好或不好不是由思考所造成的。」賽勒‧ 鮑伯的書名表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個時刻,每個時刻都是完全令人滿意的,除非你開始去想,除非因為任何原因而將這一刻判定為令人不滿意的。如果你的心智停止,如果你停止去想,你就會回到存在的簡單中內蘊的平靜☺️。
每個想法都會輕拍你的肩膀,邀請你參與其戲劇。那時,你有機會決定是否接受這個邀請。我和患有焦慮症的芮貝卡在一次療程中談話。她脫口而出:「萬一我無法治療怎麼辦?」我開始大笑。她在創造焦慮這件事上有多麼聰明;恐懼在維持自我存在這件事上有多麼聰明。那個想法是焦慮的傑作。當然,那個想法如果認真看待是很嚇人的;恐懼將會成功地完成它的工作。
假設她認真看待這個想法,接受它為事實。這麼做的時候,她會為這個故事賦予能量,這個故事會成為她的真實,這全是因為她讓這種情況發生。那個想法就等同於這個故事的名字──「如果我無法治療怎麼辦。」她現在有機會進一步發展這個故事。她說的下個句子,劇本的下一句話將會是「好啦,那樣我就得進精神病院了。」她是多棒的劇作家,絕對會在好萊塢出名!下一句對白會是「那樣我就會丟了工作、家庭,我的女兒得到醫療機構來訪視我了」,如此種種。
如果她留神,就會發現這些想法帶有恐懼和不快樂的味道。起初的想法──「如果我無法治療怎麼辦」已經有恐慌的味道了。如果她持續下去,她的靈魂會變得越來越受恐懼污染。如果她注意到那個想法而不牽涉其中,它會消失,不會造成任何後果。那個想法沒有本質的真實💡。
智慧話語摘錄自《存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