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是每個人第一個學會的動詞,即使孩子們在學習外語時,也必然經常用到:「我知道」或「我想知道」。雖然新世代孩子攜帶著「知識」降臨地球,但「想知道」勢必仍將耗費他們較多的精力與時間。教育的目的是「喚醒內心的老師」。非學校教育(Unschooling)和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皆是強調以更為自然的方法引發學習的動機。孩子不必受限於學校制定的硬性規則,學習節奏更加自由而彈性;其實這應該同時是課堂學習的真正意涵。與其說給孩子聽,不如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去說;在一般課堂也能「獎勵」他們表達新點子與原創想法。

 

天賦與智能不應只看IQ

 

哈佛教育研究所教授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在其著作《心智解構》(Frames of Mind)中提出七種智能型態: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視覺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以及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還有將直觀能力直接納入智能的專家,例如索雷拉‧葛琳,以五項基本智能為指標,包括智商(IQ)、情商(EQ)、靈商(SQ)、全人商數(WQ)和量子智能商數(QQ)。這些突破性的研究擴展了我們對智力測驗的視野和理解,以及其中暗示的人類多元功能的提升。

 

此外,二○○七年十一月九日,超個人與批判心理學博士托賓‧哈特在一場兒童學習會談中說:「孩子是人類演化的前鋒。」他舉出,孩子經常使用心智功能安排和重組的方式,已近乎達到「多重心智」的效能。以下是他發現孩子的多重心智效能:

 

*理性心智(rational mind):雖有益於處理日常任務、數字、規則和學校生活,但對於確認現實未來的「意義」或「加以履行」,單憑這項功能則不夠充分。

想像心智(Imaginative mind):另一面向的真實,能構建已知和未知之間的橋樑;能調節並適應意識層次更廣泛的領域以及靈魂世界。

美的心智(Beautiful mind):具有相當程度的存在感、開放性,並能意識到何者為美的凝結,以及何者能幫助或滋養旁人。

*自然心智(Natural mind):可辨別好與不好、奇蹟時刻、觸發靈性經驗的能力;對過度緊湊的安排有所反應,內心希望時間去結構化並與地球更加接近。

*體現心智(Embodied mind):可去除頭腦和身體之間的界限,並統整意識。

*同理心智(Empathic mind):具判別/阻絕/放手周遭狀況及難處的理解力;擁有高度敏銳性和關愛能力;從「我」到「我們」的角度試圖同理他人;人道主義。

冥想心智(Contemplative mind):作為降低壓力和緊張感的「閥門」,冥想心智是通往靈性的恩典;冥想能以沈默的力量開闢嶄新的心靈道路。

 

新世代孩子的演化「曲線」凸顯了學校教育的阻礙:百分之八十的學校課程是專為「語言學習者」設計,但是百分之八十的新世代孩子卻是「視覺/空間學習者」。孩子們紛紛輟學的原因無他:因為他們感到無聊。而學校與考試系統完全忽略一項事實:我們教育體制的設計對今天的學生來說已經無法適用。

 

已有成效的新世代教育方式

 

所以說,如果經過理性心智導向教育的我們知道如何運用理性串聯其他種類的心智,我們也能夠以此類推,理解對多重心智的孩童來說,「全人教育」是建立他們心智整體性的唯一途徑。以下是一些已經收獲成效的新式教育體制:

 

*「無裝飾教學」的概念是以無電腦設備、無幻燈片、無技術、無講座的方式教育學生。反之,「無裝飾教學」利用革新的互動、討論、辯論、企劃合作提升師生互動的品質與創造力。

 

* 丹麥哥本哈根的厄德普學校在教室內設置了軟墊閱讀座、圓形座位區、色彩繽紛的專注亭以及其他創意滿滿的空間設計,以滿足多元之學習型態。

 

*一所位於澳洲伯斯的小學只是做了以下調整:一、允許學生在上課時間輕聲交談;二、教室的隔板牆壁可以移動,學習環境能自由變化;三、學生將教室稱作「社區」、老師稱作「引導員」。如此簡單的改變,即達到課業成績提升、輟學率下降的亮眼成效。

 

─────摘自《新世代小孩與人類意識大蛻變》生命潛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