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八種著名的心理遊戲之前,先介紹一下在這八種心理遊戲中經常會出現的三個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與「犧牲者」,我們將這些角色稱之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

卡普曼的心理遊戲理論

卡普曼在美國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發現所有的心理遊戲裡都有迫害者、拯救者與犧牲者這三個角色,而每一個人都在這三個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換位置。其實,如果你仔細回想過去你讀過或看過的童話故事、電影或連續劇,就會發現所有的故事幾乎都有這三個角色💭。

例如在白雪公主的故事裡,扮演迫害者角色的是巫婆,而白雪公主代表的是犧牲者的角色,至於白馬王子、七個小矮人及森林裡那些可愛的小動物則扮演著拯救者的角色。又如在阿信的連續劇裡,阿信扮演的是犧牲者的角色,她婆婆扮演的是迫害者的角色,而她先生扮演的則是拯救者的角色。幾乎所有的故事或連續劇裡都具有同樣的情節,其實,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斷地在玩這種心理遊戲🌀。

角色切換:我們生活中的無形遊戲

如果到目前為止你仍然不清楚這三種角色的差別,我再舉一例,你不妨試著去覺察、分辨一下。在以下故事中,這三種角色是如何互換與輪替的—高中聯考剛放榜,沒有考上高中的女兒心情十分沮喪地坐在客廳裡看電視,這時候,爸爸正好下班回來,看到女兒坐在客廳;爸爸今天在公司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當他進家門後看到女兒坐在客廳,便很生氣地對女兒說:「你這個該死的孩子!學校都考不上,還敢坐在這裡看電視,難道你不知道老子上班賺錢有多辛苦嗎?」就在這個時候,媽媽從廚房裡面走出來對丈夫說:「對孩子說話不要這麼大聲嘛!」這時爸爸又接著說:「都是你啦!孩子今天考不上高中都是被你這個媽媽寵壞的!」接著女兒又跳出來對爸爸說:「爸爸,你不要對媽媽這麼兇嘛!」然後爸爸又說:「大人講話,你插什麼嘴,你給我靜靜地在旁邊不准說話!」這時,媽媽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回爸爸說:「你吃錯藥了啊!從外面回來就一直罵,一直罵,你心情不好也不能找我們出氣呀!」事實上,當媽媽在對爸爸說這些話的時候,爸爸變成了一個犧牲者,而媽媽反而成了迫害者😞。

拯救者的錯位-心理遊戲的迫害者

在這個故事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們在心理遊戲中經常會以拯救者的姿態出現,但其實卻變成整個遊戲中的迫害者。就像美國在波斯灣戰爭中是為了拯救科威特而出現的,但是美國這個拯救者的角色對於伊拉克而言,卻反倒成了迫害者。所以,在現今社會中有很多人表面上打著正義或宗教的旗幟,試圖以拯救者的姿態去幫助弱者,但事實上真正扮演的卻是一個迫害者的角色。

在這個卡普曼三角形裡面,你會不斷地在這三個角色中跳來跳去,卻總離不開這三個角色。除非你具備了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你才能夠真正從這個不斷重複上演的心理遊戲中走出來💡。

 

智慧話語摘錄自《重塑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