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今天的練習會讓你能懷著奇蹟心志來看待你的身體。你將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你對自己的身體最欣賞的地方,並藉此加強你的正面知見。別忘了,小我總是想要你把身體視為分裂的個體;然而我們今天要反其道而行,轉而選擇用奇蹟心志來看待身體,並透過感恩的練習,平等地看待自己的身體與他人的身體。今天的功課會使你憶起身體的真正目的:成為愛的化身,繼而成為愛的使者。當你憶起這一點,你便會開始對身體表達感恩,而不再與特殊性、攻擊和判斷掛勾。當你對身體的真正目的表達感恩,你便能喚起新的知見,並捨棄所有的幻相。
這真的是練習中非常棒的部分。當我將這原則付諸實踐,我就會直覺地開始更愛自己,更照顧自己的身體,並捨棄小我惡劣的信念。當你的目的與分享愛的渴望一致時,奇蹟般的轉變就會發生。因此,別再走回頭路了,騰出空間留給奇蹟吧!
晨間省思
今天的晨間省思將會是改變的催化劑。在你靜心的空間,讓自己舒適地坐著,大聲對自己唸下面的省思語。接著,安靜地坐一分鐘,讓自己沉浸在這些話語中。
今天,我接受自己身體的真正目的。我來人間乃是要把身體當成學習的工具,讓我能透過它來與愛産生更緊密的連結。而身體的療癒也提供我能量來為更高的益處服務。我相信,我的身體是與世人分享更多光明的工具。
肯定語
我感謝我的身體。
請空出獨處的時間來做下面的靜心。
午餐時,在公園、辦公室或不受干擾的地方舒適地坐著(最好是一個人獨處),然後擇最美味的一口餐點,將它慢慢送進嘴裡。在心中默想今天的肯定語:我感謝我的身體。接著,用一分鐘的時間品嚐(真正仔細品嚐)口中的食物。至少咀嚼三十次,食物的味道能夠散發出來。好好享受這食物,真正專注於當下這一刻。
你可以將這個練習帶進你所有身體的經驗。例如:上健身房時,你可以找時間說:「我感謝我的身體。」然後用一分鐘的時間,讓你的肌肉比平常延展地更深。你甚至可以把這句肯定語帶進性生活。人們通常會將性與多事情分開,但這個練習有助於你把它們再次結起來。下次在享受性的時候,請帶著這句肯定語,對自己說(或大聲說出):「我感謝我的身體。」然後歸於你身體的中心,並以全新的方式享受性。這個肯定語及歸於中心的練習,乃是為了讓你活在當下並享受生活的樂趣。
晩間練習
拿出筆記本來進行今晚的練習。這功課會使你更加了解,眼前的恐懼不過是因為缺少了愛。剛開始你可能很難理解這一點,但你只要按照練習去做即可。要訓練自己把恐懼視為「看似真實的假象」。思考一下小我的恐懼如何影響了你對身體的知見;將這些影響方式列出來,並在每項恐懼投射的旁邊,寫上奇蹟心志的回應。
例一:
恐懼的念頭:我怕體重永遠降不下來,而且覺得自己與世人格格不入。
奇蹟心志的回應:我認清這個恐懼念頭就是小我。我迎請內在指引轉變這個念頭,並提醒我:我的身體就是愛,我與世人是一體的。
例二:
恐懼的念頭:我對食物上癮。我覺得自己好空虛,非得用什麼東西填滿自己不可。我永遠克服不了這種癮頭。
奇蹟心志的回應:我的癮頭是靠恐懼撐腰的。我將這癮頭交託給內在指引,並欣然接受內在指引與的支持。我接受自己選擇了小我的錯誤知見,而我當下要做出不同的選擇。
這練習不是要你找出完美的答案,因此你不必為了用詞的準確與否而操心。相反的,它是要你放下,允許你的行動力主導整個寫作過程。聖靈(你的內在指引)永遠會有愛的答覆;你只要求助,愛就會出現。因此,你只需寫出自己那充滿恐懼的身體知見,接著迎請行動力來回覆就好。
最後,我們要用一個睡前禱告來結束這一天。請讀(或大聲唸出來)以下的祈禱文:
內在指引啊,我欣然接受祢的支持。感謝祢帶領我走向正確的身體知見。感謝祢療癒我錯誤的信念及恐懼的癮頭。感謝祢讓我憶起身體的真正目的。感謝祢成為我的引導。
讓這祈禱引領你進入臣服的狀態。躺下睡覺時,讓你的行動力做它該做的事。讓愛流經你,並在你入睡時引導你:放下、允許自己接受,讓它引導你吧!
──摘自《通往幸福的奇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