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製造不快樂,你得明白,其實你一定從中獲得某樣東西;否則,為什麼你要製造不快樂呢?有時候,悲慘可以給予你莫大的福利。你可能沒有覺察到那些福利,你可能沒有意識到,因此你繼續想著:「我為什麼繼續製造悲慘呢?」而你沒有覺察到,悲慘正賜給你某樣你想要的東西。
舉例來說,每當你悽慘落魄,人們會對你寄予同情。如果你難過悲傷,你丈夫會靠近你,一手放在你的頭上,深情款款地為你按摩,關注著你。當你悲慘時,有許多的福利會臨到。觀察你的生活吧!早上時,在校車抵達的那一刻,孩子卻突然鬧肚疼,而你心知肚明—你非常懂得小孩肚痛的因由。而這情形也適用於你,只不過情況更加複雜、更加狡詐、更加被合理化。
當人們開始在生活中嚐到挫敗時,他們就創造出高血壓、心臟病、以及各種類型的問題。這些就是合理的解釋。你沒有注意到嗎?心臟病和高血壓好發於42 歲左右的成人。為什麼是 42 歲左右呢?突然間,一個健康的人成了心臟病的受害者。
42 歲時,人生能夠被冠以某種特定的結論—你究竟是失敗還是成功。過了 42 歲,便沒有多大的希望:如果你命中帶財,這時早已腰纏萬貫—因為最有幹勁與力量的日子已經過去了。若假定全盛年齡是 35 歲,你再給自己 7 年的時間去奮鬥;而事實上,也許你已經走了 7 年下坡。但你已經盡己所能地完成了每一件事。而如今你年屆 42,突然間,你明瞭到你已然失敗。
假如你需要某個合理的解釋—心臟病立刻便會出現。那是轟隆一聲巨響,來自神的一份祝福。你可以倒臥床上,自我寬慰說:「我能怎麼辦呢?心臟病打亂了一切。就在順遂的時候,在我即將成功、為自己揚名立萬或掙得財富的時候,這個心臟病出現了。」這個心臟病是一個美麗的偽裝;現在,沒有人可以說你有錯,說你沒有努力工作,說你不夠聰明。沒有人可以對你說那樣的話。現在,人們將會對你寄予同情;大家都會仁慈對待你,他們會說:「你能怎麼辦呢?造化弄人啊。」悲慘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選擇在適當的時機出現,因為它賜給你某樣東西,而你必須看出自己正在獲得的是什麼—只有到那個時候,你才能揚棄悲慘的景況。否則,你無法丟棄;除非你準備好要連同那些福利一起拋棄,否則你無法離開悲慘。
你可以創造監獄,也可以逃出監獄
如果監獄是個美麗的地方,誰會想要離開呢?如果你身陷囹圄,卻沒有設法出獄,那就有重新檢視的必要。一定有原因使你繼續待在那裡:整室的地毯、彩色電視機、空調,或是美麗的圖畫。窗戶上沒有鐵欄杆,沒有人看守你—你擁有一份絕對的自由!那麼為何你要設法逃離監獄呢?問題不在於如何出獄;問題在於為何要待在裡面!
再次注視著你的悲慘;不要一開始就譴責它。如果一開始就施以譴責,你將無法觀看,也將無法觀察。事實上,甚至不要稱之為悲慘,因為我們的話語有其含義。當你稱之為悲慘,你便已經開口譴責了;而當你譴責某樣東西時,你就對它關閉了,你沒有正視它。試著稱之為 XYZ,這幾乎沒什麼差別。試著將之看成一個代數,不論處境如何,要帶點許數學意味—稱之為 X,然後進入它,看見它本然的樣子,帶來的福利是什麼,你繼續創造它的主要理由是什麼,為什麼你死守著它。而你將會感到驚訝:你一直稱為悲慘的東西,竟包含許多使你樂在其中的事物。除非你已經看見這點,而且參透了你樂在其中的那些事物,否則你什麼也無法改變。
接著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是,你放棄擺脫這個模式—那是一種可能性,因為悲慘帶來的好處那麼地優渥,優渥到你願意接受它,而接受這個模式是一次蛻變。第二種可能性是,你瞭解到不快樂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是無意識的欲求創造出來的,而且那些無意識的欲求是愚蠢的。由於看出這全然的愚蠢,你不再支持它時,它便自行消失。這是兩種可能性:你不再餵養它,於是悲慘被蒸發掉,或者你完全接受它,因為你喜歡它帶給你的一切,你表示歡迎—於是在那個熱烈歡迎中,悲慘同樣消失。這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但了解是必要的,全然了解你的悲慘,那蛻變才成為可能。因為了解,你要麼丟棄一切,或者你接受一切。這些是蛻變得以發生的兩種方式,負向的方式和正向的方式。
──摘自《城市裡的靜心手札》生命潛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