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父母」(Parent)影響力既深又遠。
本書中,我們提到的家庭有兩種:一種是「核心家庭」;另外一種是傳統社會中所稱的「大家庭」
核心家庭就是指家中的成員只有父母親和兄弟姊妹。如果你是在核心家庭中長大的人,當本書中提到父母時,所指的便是你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並不包括爺爺、奶奶、姑姑、叔叔…等任何一個長輩;但是,如果你來自於一個傳統的大家庭,當你在書中看到父母這個字眼時,所代表的除了親生父母外,還包括在你小時候曾與你一同生活過的親戚長輩們,如果你的兄長的年紀與你差距在十歲以上也包括在內。尤其是在你大家庭生活中掌權的那個人,也許是你的奶奶或是爺爺,他對你人格上的影響將會更深、更遠。
父母對子女最重要的就是養育、保護及教育的責任,當父母在執行這些功能的過程,對我們整體人格的影響,就是「父母化」(Parenting)這個「現在進行式」所代表的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一個正在進行的行為和動作。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人格是空白的,爾後我們開始與父母、周遭的環境互動;想像自己是一張白紙,父母是畫家,點點滴滴在紙上著墨,包括他們的社會價值觀、嗜好喜怒都在影響著我們,日復一日地,我們逐漸凝聚成現在所感覺到的自己,這樣的過程就叫做「父母化」。
當然我們來到這世界上,也帶著人性的本質,也就是趨樂避苦的本能,能帶給我們愉悅的事物,我們自然地會去靠近,給我們痛苦的事物就自然的逃開,如同植物的本能會朝向有陽光的地方生長;以心理學家的眼光來看,我們都被「追求撫慰」與「逃避痛苦」兩種習性將人格雕塑成各具其形,而非自然成長的形態了。父母親也很清楚可以用這種本能來操控我們,所以父母親可以給孩子最大的懲罰,就是說:「我不再愛你了。」
孩子往往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愛,願意做任何事來討父母的歡喜。
舉個例子來說,有的人淋了一點雨會感到很興奮、很開心,因為他們覺得下雨天充滿了羅曼蒂克與詩情畫意;而有些人每遇到下雨天,就感到煩躁、鬱悶、渾身不對勁。我們許許多多的心態傾向,包括我們與外帶世界接觸時的感覺,以及你現在所覺知到的自己,某種程度上是被父母化的結果。如果我們能透過了解我們的父母、分析我們與他們的互動過程,進而了解現在這個當下所呈現出來的自己,或許很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摘自《重塑心靈》–性格形成:
https://goo.gl/tF9E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