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他人認可的驅迫

有些人會不斷地表現出自己可愛、善良、討人喜愛的一面,盡量使周遭的每一個人感到高興。這個驅迫令最主要形成的原因,來自於情感上比較匱乏、需要支持的父母,比如離婚、單親、喪偶的家庭。生理上雖仍為未成熟的孩子,心靈上卻必須代理父職或母職;或是父母親之間常有衝突,又或是在父母之間情感較為冷漠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就特別容易出現這個驅迫令。這類的父母因為得不到另一半對自己的體貼和關心,而把重心轉向孩子,希望孩子能給予他情感上的慰藉與支持💭。

從小到大,我媽媽便經常對我說:「我吃了這麼多苦都是為了你。」傳遞給我的訊息是,好像我必須為她這輩子的快樂負責。其實孩子無力扛起父母一生的幸福與快樂,他們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還有的父母在爭吵或起衝突時,就會問孩子到底是站在爸爸或媽媽這一邊?當為人父母處於沮喪狀態下,孩子表現貼心、扮演慰藉的角色時,其實已在幫父母背負他們的辛苦了,那是一種心靈上的壓力😣。

這類情感匱乏的父母對你長大之後的影響是:你會很懂得照顧別人的感覺和需求,但也很容易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那些與你情感上愈親近、愈重要的朋友,存在於你心中那種情感上的捆綁就愈大。當你在乎的人不快樂、不開心時,你就開始感到不安😞;因為沒有情感上界限,所以總是要身邊的人都感到快樂、平安,才會覺得放心。所以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很懂得迎合別人的期待。

過度在乎他人情感的困境

當你的好朋友陷入很深的悲傷時,即使在那個當下你有事情要做,你也會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就這樣離他而去,在你心中一直有一條無形的線在捆綁著你,使你很難拒絕別人對你情感上的需求,對別人總是小心翼翼。也因為你總是覺得別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來得重要,所以你很難很具體、明確、不帶任何牽掛地對身邊的朋友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我現在有一些事要處理而必須離開你。如果你在獨處之後仍覺得需要我,請你隨時來找我……。」佛教一個很深的境界是慈悲而不沾身,在你心中可以有很深的慈悲,可以給別人很深的支持和理解,但是卻不要把別人對你情感上的需索完全加諸在自己身上。

以前從事建築業的時候,晚上常常需要與客戶交際應酬。妻子很不喜歡我去應酬,所以每次打電話告訴她我晚上必須應酬時,她就會用一種很無奈的聲音對我說:「好吧!你就好好地去應酬吧!我知道你都是為了這個家……。」放下電話後,我整個晚上都沒有辦法很放心地與人交際,就是驅迫令在我身上發揮了作用💡。

學會界限與自我關照

作為成熟、健康的父母,責任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保護他的孩子,滋養他的孩子,讓孩子盡可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自由地去發展他所有的可能性。當他需要你的時候,你隨時在旁邊支持他、保護他;當他不需要你時,能在一旁關心他的成長而不介入、不干涉;當他求助於你時,你給予的應是生命經驗的分享,而不是教導。

我的小女兒談戀愛了,可是她的媽媽與姊姊都反對這次戀愛的對象。我告訴小女兒,我永遠站在她這一邊,她有權利自己選擇🙋🏻‍♂️,有權利犯錯,也有權利從錯誤中學習。我很注意,不讓孩子背負任何人心靈上的債務。

 

智慧話語摘錄自《重塑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