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真正認識自己,放下批判,踏上自我甦醒之道,我們才懂得尊重別人的自我

唯有當自己深刻尊重個人生命的歷程,並且意識到另一個生命歷程與你絕不相同時,我們才會理解,這早已超越誰優誰劣的幻象。對我而言,我生命的經歷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對他而言,他生命的經歷也是天上天下唯他獨尊,兩者完全沒有任何衝突。不只佛陀如此,眾生亦如此,每個人,每個我,都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句話更深沉的意涵是,尊重自己如是之佛性與自性。

 

一個深切尊重自我的人,才能夠去尊重別人的生命。人生中,很多的衝突,來自缺乏尊重。尊重不只是一味妥協、退讓,首先,尊重自己的「自我」樣貌,對於其中刻劃出的每一筆一劃,靜觀覺察,充分理解生命的本質與意義,自然而然會開始同理他人,進而尊重別人形成其「自我」的背後力量。

 

另一個層次而言,你不尊重自身的自我,一味委屈自己去尊重他人,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自私,因為你不愛惜自己,如何真正懂得愛惜你的先生、你的孩子、你的朋友?如何從心而發地去愛一個人生命裡的所有經歷?

 

心經》裡一句話「遠離顛倒夢想」,很多時候,我們愛一個人,不是真愛這個人,而是愛一個我們想像中的人,愛自己想像中的顛倒夢想。

愛是兩個願意互相誠實面對的人,

才有機會創造愛。

你願意走進這個人內在的世界,願意去了解他的一切,才開始有可能產生愛,雙方願意分享自己世界的一切,遇到衝突,也願意各自負起責任,去努力成長,自我成長,才可能有真正的愛。愛,更進一步來說,是受者感受到來自你的愛,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意義,由受者決定,而不是由給予者決定。

 

很多父母都未曾仔細觀察過孩子的特質,比如說,對於孩子,想像中我們可能有一個偏好的特質,只要看到孩子表現出那個特質,我不自覺就會愛他,若是與我偏好的不一樣,我就不喜愛他。
然而,這個孩子生命中所接觸到的一切,形塑出現在的他。他在學校認識的朋友、幼兒園的老師、小學的老師,他所處的成長環境,與我們的成長背景不一樣,如果,我們一味用自己人生過去的一切來評判,什麼對孩子好或不好,這有任何意義嗎?完全沒有。

 

或許有人又會問,如果做自己想做的事,卻傷害到別人,這算不算自私?舉例來說,現代社會上,常見夫妻選擇分居,原因可能是妻子和夫家親人相處不融洽,加上教養孩子觀念不同,於是產生不同的想法和摩擦,與其待在夫家陷入衝突,猶豫是否為孩子強出頭,不如遠離爭吵的環境,直接與孩子搬離夫家,遷回娘家,但是,這其中有兩個需要再細究的影響因素,就是妻子是否會內疚無法特別照顧丈夫?孩子離開父親,心裡是否感到受傷?

 

事實上,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需求負起責任,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你負責

我們都要充份理解自己的感覺,以及做這個選擇的背景為何?充份地與關係者溝通自己的需求。例如這個普遍案例中,妻子做了滿足自己需求的決定,分居是她的需要,但做這樣的決定前,最好能與孩子先充分溝通,也許孩子會納悶為何父母不能住一起,但孩子的感受必須被充分重視,因為孩子擁有最少的資原來捍衛自己的需求,因此,最重要的是聽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感覺如何,只有和孩子面對面聊清楚,在溝通的過程中,才能產生摩擦性最小的解決方案;妻子與先生也須妥善溝通,如果他也能認同妻子跟親人之間的磨擦,其牽涉層面可能更廣,丈夫能理解並認同分居的抉擇,那麼,我認為這樣就不算自私。

 

想要盡情做自己而不自私?我非常贊同孔老夫子的一句名言:「獨善其身,而後推己及人」。先以自己為出發點,為自我的需求負責,若是需求他人協助,例如:「我感到很孤單,需要某個人陪伴」,那麼我得為自己發聲,主動請求某個人是否願意陪伴我,照顧好自己;接著與我們在乎的人好好溝通,行有餘力,再慢慢擴大去照顧身邊親近的人,然後再多一點點餘裕,再向外界逐漸擴大。

 

—摘自《如是》第二章節-自我與自私https://goo.gl/im9XeH

 

國際完形導師許宜銘的完形心理,走向內在智慧之旅:

https://goo.gl/goUoDQ

 

如是-如己所是做靈魂內在真正的自己:

https://goo.gl/im9X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