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在理想的世界裡,我們不因為某個錯誤而一再懲罰自己。我們不沉迷於自憐。我們不操縱情緒。我們不八卦或尋求戲劇性。
在理想的世界裡,我們無意評斷或責怪。我們不被罪疚和羞恥打敗,也不將羞恥強加到其他任何人身上。換言之,我們以自己想要被統治的方式──尊重──來統治自己😊。
想像力塑造現實
關於那個理想的世界,可以說的還有許多,但重要的是要好好深思,什麼這個世界對多數人來說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就一本小書本而言,幫助世界邁向理想的表達形式實在是一項太過艱鉅的任務,但我們其實是可以靠自己跨出第一步的。
我們以人類的身分共同建構的一切人事物,全都是從些許的想像力開始的。我們可能以為自己是人生境遇的悲慘受害者,但運用想像力,我們可以換一個視角,看見我們對待自己是多麼的不仁慈。帶著一切念頭和評斷的心智,可能看似我們的最大敵人;但若以不同的方式想像這個心智,我們可以讓心智變成自己的盟友。藉由修改心智運作的方式,我們可以開始改變這個世界。
每一個人都有不願意對自己承認的恐懼,而且經常不確定如何戰勝這些恐懼。我們需要愛,而且不相信自己應該得到愛。我們想要愛自己,卻不知道怎麼做。某種程度上,每一個人內在都有混亂和困惑。想法盤據,意見逼人💬。
我們完全陷在自己的情感大戲裡,把一切看得太過認真。我們扮演的角色並沒有反映出我們的真理。
我們為什麼對自己做這樣的事情呢?答案是,有人展示整個過程給我們看,於是我們成了這方面的大師。
從本真到學習說謊
出生時,每一個人都是「本真的存在」(authentic being),但處在信念已被指派給我們的世界裡,保持本真是很難的。嬰兒和孩提時期,我們被告知我們是誰、行為舉止應該如何、該如何對我們感知到的做出回應。這是家庭和文化最有效的運作方式,也是孩童在他們的文化中生存的方法。但那並不代表這些教訓根植於現實(reality)。你可以說,我們的早期訓練教導我們欺騙自己。我們學會說謊。
「生命」是真理,而且只有「生命」存在。用言語描述真理,我們就不自覺地扭曲了真理。因此,謊言只是被扭曲的真理。世上可能沒有惡意是故意的,但我們還是用謊言來抵制自己、抵制彼此。
大家都知道小小朋友如何形容最可笑的事—可笑,是因為孩子根據他們感知到的說出真理,不帶評斷。誠實的洞見,坦率地說出來,在成年人的耳裡聽來是相當震驚的。為什麼呢?在許多文化裡,陳述明顯的真相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誠實(honesty)和本真(authenticity)有時候被認為是孩子般的特質;有時候,甚至可能被認為是瘋狂的。我們多數人已經學會了撒謊,學會了隱瞞眼中所見和自己的感受。等到成年時,我們甚至學會了相信自己的謊言。
長大後,我們養成堅定的心智,但心智可能敗壞了。我們形成強力的主張,但我們的見解並不代表真理。當情緒回應是由見解和信念支配時,情緒回應就敗壞了。我們是由充滿愛的原力創造的,但我們竟然學會去敗壞愛。
「敗壞」(corruption)聽起來像是故意犯罪,但人們並不是帶著敗壞的意圖進入人世間的。我們天生渴求真理,渴求愛。敗壞發生在當我們相信念頭和想法,而不是感知到的一切時。我們相信大部分被告知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去了與「生命」(與真理)的連結。我們建立規矩和結構,讓它們符合我們已經被教導要去相信的信念💕。
智慧話語摘錄自《成為自己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