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的緣起 

 

其實沒有人知道瑜珈的源頭。從瑜珈的起源的確能看到人類的歷史。考古學家發現,某個古代遺跡的入口處有個瑜珈姿勢的人像雕刻,這個雕刻可追溯至五千多年以前。

 

即使是在人類文字的書寫方式出現之後,瑜珈通常還是用口耳相傳的方式,由老師口述給學生。早期留存下來的瑜珈文獻極少,它們是以格言警世的方式流傳,是一種簡短且難以理解的密碼,只對體會過神祕經驗的認真學生具有意義。

 

瑜珈最主要的經典《瑜珈經》中,提到了十項心性準則:

 

只要不傷害,就沒有任何敵人。
誠實,便能得享行動的果報。
不偷竊,便能得享財富。
禁慾,便能得享靈性上的強健。
不役於物,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識。
身心的純淨,在身體上帶來保護,精神上產生了覺醒和對感官的控制。
知足,產生最大的快樂。
忍耐,讓身體與感官達到完美。
經由不斷的學習研讀,達到與上天的合一。
記住,讓我們融入至上意識中。

 

從心而來的覺悟

 

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樂於追求答案、結論和理由,那麼你可能會發現在討論心性時,自己正深陷在抓取更多模糊觀點的痛苦掙扎中。事實上,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在向你挑戰,要你以全新的方法學習,因為你的靈性形體現在才開始形成,也才開始表現自己。

 

尋求理解是知識上的需求,而覺悟是全然不同的經驗。關於理解的描述應該用在生理形體上,也就是知識的所在。然而,覺悟和事實有關,存在於靈性形體中。

 

知識上的理解力基於個別性,因為它需要證明,無法看見自我限制以外的東西。靈性本質的覺悟不需要證明而且沒有限制。覺悟指的是無限可能的覺知,表現在「成為」這個字上。潛能早就存在於你的心中。為了達到「成為」的狀態,你必須提供一條通往表現大道的途徑,可以讓你的靈性形體以最和諧且同步的方式,和你的生理形體結合,就如同你在栽種一座花園卻不預期將會開出什麼樣的花一樣。

 

將這種差異帶到你的覺知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你相信,如果你不理解每個心性準則中的所有重點,那沒關係,重要的是你只需單純地觀察、聆聽,讓靈性形體處理訊息的接收,只需要用謙卑的方式,放下智識掌控的需求,但我可以告訴你,當你成功時,你會得到一種令人愉悅的全新覺知。

 

-摘自《瑜珈上師最後的十堂課》

6月官網享有好書加購價1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