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Your Shopping Cart is empty.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Point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撰文/林德偉

我知道這標題看似有點可怕,但這次想聊的其實是「進入冥界/地下世界」取回寶藏的神話母題。

 

前年我們出版了《不愧疚的生活》,該書作者承受著喪母之痛時,偏偏又遭到性侵,那樣的創傷讓他為自己的存在而愧疚。爾後,他在蘇美女神伊南娜的神話中,發現了與自身遭遇共鳴的主題:死亡與性,他因此受到啟發並被賦予力量,讓他從死蔭幽谷重新返回人間──作者本身的經歷也符合先下地獄再重回地上的英雄之旅。

 

在該神話中,伊南娜不僅在冥界中死去又重生,並且也超越性的創傷,成為了掌握天地力量的女神。這樣的神話遙遙呼應著希臘神話中波瑟芬妮的神話,後者從人間被冥界之神黑帝斯強行擄進冥界,歷經磨難後,以冥后的身分再度重返人間,展現了地下世界的轉化性力量。在我們的物理世界中,珍貴的石油、寶石、植物都是在地下形成或成長的。

 

這些地下世界的神話告訴了我們一個令人難以接受,但卻再有力不過的觀點,也是《不愧疚的生活》重點:我們生活中的「地獄」可以是一種成長的契機,我們也都具有力量超越它。或甚至可以再深入一點,我們會不會被無意中讓創傷定義了自我?我們能不能重新命名創傷,將其看成一種向生而死的過程?透過重新敘事,我們或許就能看見其中潛藏的可能性。

 

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有重大的創傷經驗,但這本書啟發了我,能不能從某些讓我不舒服的日常經驗中,從那些比較小型的「地獄」中挖掘出意義與成長的契機?

我後來有了這樣的機會。我是個非常不擅於公開說話的人,我會緊張,緊張又會讓我失常,這很容易成為一種惡性循環。某次在工作場合上我需要公開說話,收到通知的當下,我隨即感覺到那種壓力與緊張,於是我嘗試假裝自己在扮演一個有自信又慢條斯理的人,而那似乎奏效了!事後我同事說我看起來落落大方,我不確定那是不是客套話,但應該也不會離事實太遠。

 

事後想想,這或許與人格面具的概念有點類似,我們在不同的場域,使用心靈中不同的面向來應對外界。演得出來,就表示那張面具是存在的,而我的地獄讓我主動喚醒了那張面具,並在需要時助了我一臂之力。那畫面也讓我想起小時候看的日劇《千面女郎》,主角北島瑪雅會在上戲前閉眼想像自己就是該角色,並在心中戴上該角色的面具。

 

我們或許不必透過創傷這種大事來下地獄,但在日常生活裡,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各種日常事件來下下自己的微地獄,看看那裡有什麼法寶可以拿出來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