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我們是不是都有遇過這樣的人?生活當中好像充滿抱怨,覺得別人都對不起他們;一旦發生任何不順心的事情,總是別人的錯,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甚至合理化自己對他人的情緒與語言攻擊。我自己遇過這樣的人,相信大家也有類似經驗。和這樣的人相處,感覺一定不舒服,只會覺得很累、很負面;然而,有時候又無法避免,令人感到困擾。
那麼,這些人為什麼會這樣?是天生的嗎?我們又要如何保護自己,避免受到這種負面能量的影響?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
喜歡抱怨的人通常帶著許多批判的能量,這些批判可能透過言語、姿態、口氣等方式展現出來,就像一種武器一般攻擊周圍的人與事物。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在展現他們的優越感,實際上卻是為了填補內在的不安全感與空虛。他們需要透過貶低別人或事物來獲取成就感,引起別人的關注,以此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其實,他們本質上並不是想要傷害任何人,而是一種內心深處的求救,是在尋找自我價值時產生的掙扎與痛苦。
在心理學中,我們常常提到,外在世界其實是內在世界的投射。完形心理治療創辦人波爾斯(Fritz Perls)說過,我們活在四面八方都是鏡子的世界裡,每一個外在的情境,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經常抱怨與批判世界的人時,他的內心往往也充滿著對自己的批判。甚至很可能從小就經歷了周圍人們對他的批判與抱怨,這些經驗內化成他的世界觀,成為他看待世界與人際互動的濾鏡。因此,一個越是習慣批判他人的人,其實對自己的內在攻擊也越強烈;對外界有越多抱怨的人,內心也只會越不快樂,無法真正享受生命中的色彩。他們只能站在遠處羨慕,想靠近又害怕,於是只能用抱怨與攻擊來掩飾內心的痛苦與不安。
然而,理解這些深層原因並不代表這些行為就是合理或正當的。我們不需要完全接納這些負面的語言和能量,因為批判與抱怨確實會傷害到他人。理解這些反而讓我們更加敏銳,可以更早察覺到這類人的模式,懂得及時保護自己。沒有人有權利用這種方式對待他人。當我們被這樣對待時,我們可以表達並堅守自己的界線。我們清楚知道,這是對方內心的傷口與投射,企圖把我們拉進他的內在劇本當中,但我們並不需要成為他故事中的角色,這不屬於我們的人生。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看清抱怨者和批判者正在玩的心理遊戲,勇敢而清晰地劃下界線,回到自己真正的生活,好好過屬於自己的人生,並明白只有我們自己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內在曾經受傷或覺得被剝奪的人,常常充滿抱怨與批判。療癒與成長就是重新拿回生命的主導權,從被害者的角色轉變為擁有選擇權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的一面鏡子,生命的高低起伏都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越來越自在、越來越能活出真正的自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體會到生命真正的喜悅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