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治療 vs. 療癒:關鍵的區別
所謂的「治療」(curing)和「療癒」(healing)之間有著重要的區別。治療是指修復某一個特定部位,西方醫學的「對抗療法」特別擅長這一點,它以藥物和外科手術,來壓制、消滅或移除各種不適、疾病或生理問題。它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也能夠挽救生命,提供醫療協助,這是非常珍貴的頁獻。根據世界健康組織的定義,健康是指健全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這種境界和身體上沒有任何症狀或疾病是不一樣的;它所指的是一種更深層的幸福狀態🙋♂️,而不光是治療某個特定部位。
巴拉希在《療癒的管道》一書中引用了一位病人的話:「如果你只想排除身體上的毛病,那麼你可能永遠不會去處理使你生命停滯不前的問題。你想要療癒的事物極可能正是你必須專注處理的事物,如此一來你才能學到一些東西。」病人被動地接受他人治療,然而療癒卻是一項主動參與的活動,主要靠著我們做好準備、由內部開始努力,而不倚賴外在環境。許多醫師都知道這項事實,他們知道對抗療法所能做的其實非常有限。伯尼.西格爾醫師(Bernie Siegel)在《和平、愛和療癒》(Peace, Love andHealing)一書中指出:「完成療癒工作的是我們的身體👀,而不是醫藥。」
完成療癒就代表著我們又變回完整的一體。如果我們只關心需要治療的個別部位,就不可能達成療癒的目標。保羅.田力克(Paul Tillich)在《健康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ealth)一書中提到:「英文的『salvation』( 拯救) 這個字來自拉丁文的『salvus』,意思就是『療癒而完整』。根本上拯救就是療癒,把破裂、支解的片斷重新組合成完整的一體。」所謂完整一體就是指把我們自身的全部帶到光明之處,不再有任何部位留在黑暗中,無論它令你多痛苦或困擾。我們必須擁抱那些被我們忽略、否認、試圖推開或消滅的部位。療癒的過程會把這些都帶入我們的心靈意識、內心及生命中。只要我仍然拒絕自己的某些部位,就不算完整的一體。
比爾.摩耶斯(Bill Moyers)於一九九三年在〈今日美國報〉上指出:「即使治療沒有成功,也可能獲得療癒。我們必須接受那些無可避免的事情,就算被動面對各種麻煩,體會活著就是恩典的態度,也能使我們遠離苦難的折磨。」當我們做出選擇,努力克服自身脆弱之處,打開心胸迎接改變的挑戰,療癒就降臨了。這是一段持續的旅程,在旅程中我們會比以往更深刻地擁抱自我✨。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療癒是我們都會經歷的旅程,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受過傷(無論是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傷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心理上的創傷和肉體上的傷口並沒有什麼不同,情感上的傷痛是非常具體的感受,往往和外傷一樣疼痛。我們大都很擅長隱藏自己的傷口,不只是怕別人知道,也怕自己察覺。當生理上出現問題時,我們就會去看醫生,尋求治療,然而我們卻持續壓抑內在的傷痛。不過當我們想要更進一步認識自己,尋求完整的自我時,這場療癒的旅程就正式展開了💪。
展開旅程之前,我們必須想想生命中有哪些重要的事情,然後依照它們的重要性排定順序。許多人覺得他們所愛的人能夠平安幸福是最重要的,但接下來哪些事情比較重要就有些模糊了。有些人覺得賺大錢或事業成功是相當重要的,有些人卻覺得這並不很重要。有些人認為宗教和宗教活動非常重要,有些人根本不在乎宗教信仰。除了家庭、工作和宗教之外,還有哪些事情是很重要的?我們自己嗎?
我們的社會中有兩種截然不同卻同樣根深柢固的生活態度。第一種是我們應該投入所有精力來照顧他人;如果先想到自己,就是自私、自我中心。這樣的態度雖然充滿關懷,卻可能損害健康,它可能導致罪惡感、權力遊戲、自責、羞恥感以及憤恨不平。當我們把別人放在最前頭、自己放在最後面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筋疲力竭、身心不適、無法繼續付出;然後我們會把自己的不滿傳達給他人。
智慧話語摘錄自《身心調癒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