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說話或聆聽👂
思考就是「說話」──自言自語──「在自己腦袋裡」說話。思考其實是內在的說話;沒有別人會聽見這樣的交談,但那就是交談──是一種說話狀態──無論你怎麼想。
你可以說話或聆聽。你無法同時做這兩件事,儘管注意力可以快速地在兩者間移動。如果你是在說話──對自己說話;在思考──你就沒有在聆聽。為了要聆聽,需要停止說話。這就是靜心,讓內在成為靜止,進入聆聽的狀態。
說話模式和聆聽模式
所以有兩種模式,說話模式和聆聽模式。說話模式是思考狀態,是內在的自言自語。聆聽模式是靜心冥想,或是所謂的「正念」(Mindfulness),意思就是活在當下,保持覺知和注意,聆聽你面前正在發生的生命。尚‧ 克萊因將這稱為「歡迎」模式,也就是你保持開放,並允許生命所提供的一切事物進入你。
關於正面思考的整個討論都牽涉到說話模式的各種變奏。不過,當我們進入無思考,我們就離開了說話領域,進入聆聽領域。
以下的說明先前已經提過,但值得再次重複。一個想法出現。如果你不跟隨那個想法去思考,如果你沒有進入其對話,那麼思考就不會繼續進行。最初那個想法泡泡會破掉,僅止於此。思考只會隨著你的參與而進行,只有當你離開聆聽模式並進入說話模式,你才會進入交談,並且讓對話繼續下去。一旦你收回自己的興趣,故事和交談都會結束📖。
聆聽的困難之一在於我們享受自已的戲劇。我們感覺戲劇令人投入,甚至感覺不得不去追看。我們喜歡思考,因為我們享受自己的故事線。這一切帶著點可口的味道。我們特別喜歡成為正確的一方,相對於其他錯的離譜的那些笨蛋。我們熱愛內在對話,在其中,我們告訴其他人一切的真相,而我們也成為勝利的一方。我們種種的幻想必定有某些美味之處,不然我們不會繼續去幻想。甚至連恐懼、孤單、憂鬱都有某些令人嚮往的部分,也因此,人們很難停止這些痛苦的思想過程。這一切都如此引人入勝。
要從內在的說話中抽離有兩點困難之處。說話很美味──我們享受自己的幻想──而且那是習慣。就像水流經古老的河道,心理能量也會透過想法留下的清楚軌跡來流動。因此我們需要敏銳的覺察,讓熟悉的心智習慣不要再次自行重建。這種敏銳的覺察正是聆聽的狀態。如果你在聆聽,說話就不會進行,因為心智能量已經由這些路徑移開。你的姿態變化了。你的重心成為聆聽者的重心,是思考(還有其他的一切)的觀察者,而不再深深鑲嵌於思考之內💭。
每個人都意識到需要鍛鍊才能讓身體強壯。不過心智同樣需要變得強壯。靜心冥想就像帶著心智去健身房。強壯的心智是穩定的心智,是安靜的心智,它的開關(也就是它的反應習慣)都已拆除;這樣的心智不再有思考並反應的習慣,所以不會再隨著生活的風浪搖擺。心智的主要運動就是保持覺察、去聆聽、去拋棄說話模式並保持聆聽🙌。
智慧話語摘錄自《存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