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你真正了解自己嗎?
覺察的第二度空間是深度。潛意識就像一座冰山,是無限寬廣而且無限的深♾️。冰山所露出來的一角,僅僅是表面上我們看得到的一個行為—當然也有很多人連自己的行為模式都沒有覺察到。所以覺察要往深處去探索:首先你有沒有覺察到自己的行為,然後再看看自己的行為之下還有些什麼樣的思想模式,造成你的行為:在思想的下面還有所謂的感覺,比感覺更深的地方有情緒,比情緒更深的地方有所謂的傷害,比傷害更深的地方有害怕、恐懼。而在比恐懼更深的地方有渴望、欲求的失落與滿足,而在其下又還有我們的價值體系💭。
舉例來說,每當有人誤會你的時候,你就離開那個人,你覺察到自己這種行為模式,就可以往更深的地方去看,當你離開那一剎那,你的頭惱浮現什麼念頭?或許在那一剎那間,你頭腦裡浮現的是:「唉,再講下去也沒有用,算了吧!」這句話在你生命裡是否也是一個思想模式?它是否經常在操縱著你的許多行為,總是浮現在許多重要的關頭?然後影響著你的行為、你的抉擇呢?
當你覺察到這樣的思想模式時,或許可以更深入的去看看:伴隨這個聲音出現的是什麼感覺?也許當你身體離開這個人,頭腦浮現「算了,再講下去也沒有用!」的時候,可以覺察到自己有無奈、不滿、委屈、無可奈何、挫敗等等的感覺揉合在一起,同樣你也可以再去檢查自己的生活裡是不是常出現這些感覺?你對它們是不是很熟悉?它們是不是在你成長過程中,一直緊緊伴隨著你🙌🏻?
你內心的真正想法
當然你也可以進入到更深的地方,可能會發現其實你有憤怒,有些生氣、有些難過、有些悲傷,你也可以更進一步去感覺一下這些是不是在你平常生活裡都很難表達出來,你總是讓它們留在生命裡,甚至擴散到許多其他的領域及人際關係中。這時候,你已經進入了情緒的深度,也許不只是覺察到你會離開誤會自己的人,你也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算了,有什麼好說的,說了也沒用!」同時也感覺到自己的無奈、無力、無助,想要放棄的感覺🫠,你也感覺到自己悲傷、難過、憤怒的情緒。
其實這也是一種傷害,一種不被了解、不被接納、不被認同的傷害。如果是別人誤解你,也許你不會有這麼深的痛,但是如果你曾經對這個人付出許多,你這麼關心他,這麼在乎他,所以當他誤解你時,你的傷害就特別深。或許你可以進入更深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害怕,你害怕:「他會以為我是這樣的一個人。」你害怕被誤解、害怕當他誤解你時,可能會失去這個朋友,自己可能會變得孤單,也可能你害怕的是孤單。
當你再更深去覺察時,或許當看到自己的渴望落空時,會使你擔心將要失去別人對你的關心,會失去很多很多你生命裡深深渴望的需求。當然你也可以更進一步去覺察,自己生命裡是不是一直在用各種方法去找尋這些被認同、被需要、被讚賞、被尊重的需求。當然你也可以往更深的地方去覺察,你的價值觀告訴自己:必須要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好人,你才是一個好人,才有存在的價值。然而你生命中的這些價值體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此,我們便可看出覺察的第二度空間是何其的深。有些人只有覺察到某一範圍的深度,譬如當他覺察到憤怒時,就把自己的怒氣表達出來:「哼,我現在很生氣,我就是不想和你說話!」這種深度不夠的覺察,很可能會破壞一些人際關係,所以訓練自己覺察的深度非常重要📖。
智慧話語摘錄自《擁舞生命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