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與敏感遞減法👇

心理學裡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讓一隻老鼠餓了將近一個禮拜之後,再讓牠跑迷宮。在迷宮的出口處放一塊牠最喜歡吃的餌。因為飢餓的趨使,牠會循著迷宮的道路找到出口,當牠看到那塊餅時,會迅速往前衝。實驗者在出口處布置了一個電擊區,因為電是無形、看不到的,這隻老鼠在前衝時,受到電擊,這樣的痛苦使得老鼠痛得大叫,迅速地往後退。可是因為家是無形的,牠看不到任何使牠痛苦的東西,再加上飢餓的趨使,這隻老鼠再一次往前衝,牠又受到電擊,再次吱吱大叫地往後退。然後牠開始猶豫,可是飢餓使牠依舊往前衝。如此經過數次電擊後,這隻老鼠終於放棄了,牠張著嘴巴,呆呆地望著那塊餌,牠不敢再往前衝,因為痛苦的感覺已經超過了飢餓的需求;生命的本能、存在的本能、害怕死亡、害怕不存在的本能,已經迫使牠放棄自己的飢餓。

幾個月後,再一次讓這隻老鼠餓一個禮拜,然後再讓牠跑同樣的迷宮,在相同的出口處,放著同樣的餌。這隻老鼠受到飢餓的驅使,牠仍會繼續尋找出路,找到那塊餌。跑在相同的道路上,牠心裡漸漸升起一種熟悉的感覺,當牠走到出口的地方時,這一次在電擊區裡並沒有通電,也沒有任何障礙,可是聰明的讀者,你知道老鼠能吃到那塊餌嗎?

這個實驗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老鼠到達門口時,即使電擊區裡並沒有任何東西,然而過去的經驗、痛苦與恐懼在牠到達門口時,從牠生命最深處升起,和上次一樣,牠停下來,只呆呆地望著那塊餌,什麼東西都吃不到。這是心理學上一個很有名的「制約」實驗。

敏感遞減法

人類有一種叫做「敏感遞減法」用來保護我們自己免於接受太多痛苦,而能生存下來的保護系統。所謂「敏感遞減法」是指同樣的經驗,當我們經歷過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時候,我們的敏感會逐漸降低。在生理上,我們可以用五杯同樣分量的水來做實驗:第一杯水裡加入一杓糖,第二杯內加入兩杓糖,第三杯內加入三杓,第四杯內加入四杓,第五杯內加入五杓。將它們攪拌均勻之後,從第一杯開始喝,在嘴內含兩分鐘左右將它吞下,再喝第二杯,同樣地含兩分鐘後再吞下……如此喝完這五杯糖水,你會發現第一杯雖然只加了一杓糖,但是喝起來卻是最甜的。

同樣的,在生命裡,如果有多次失戀經驗,我相信第一次與第五次、第十次的經驗會有絕大的不同;你對第一次的失戀感到非常痛苦,慢慢地,隨著每一次的失戀,你不再感到那麼難過,甚至到了第十次,你可能不需幾分鐘就能避開那些痛苦,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逃開痛苦的方法⛈️。

佛家談到佛陀能在第一次看到一朵鮮花和在第五百次看到時有同樣的驚喜,我們稱這個能力為能夠「活在當下」、能夠拋開過去經驗的一種能力。可是大多數人仍然活在「敏感遞減法」裡,因為它是與生俱來保護我們的一種本能。所以我們六歲以前的記憶,大部分都已經忘了;可是如果讀者有興趣,不妨做個實驗:去買一塊紙尿布,今天晚上就包著那塊紙尿布睡覺。臨睡前,先在紙尿褲裡小解。如果你能睡著,我會很佩服你。能支持十分鐘,我都覺得滿了不起的!長大成人,在經過無數次的「敏感遞減法」之後,對這種情況仍然感覺如此的難受痛苦,更何況我們可曾想到,在成長經驗裡,我們已經經歷過多少次這樣的經驗!

生命中第一次的痛苦感覺,通常都非常巨大,所以我們選擇不要記著它,將它深深地埋在潛意識的深處,但是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卻會在我們的生命裡一再重現。譬如小時候當你有所需求,或是你覺得孤單、害怕、難過,或需要有人陪伴的時候,你試著去找父親或母親,可是那時候他們正在談話。當你試著去要求他們,卻受到了責備或是懲罰,或者他們曾經大聲地向你吼著。這樣的經驗,可能就成為你生命的一個制約—雖然我們已經忘了當時自己是如何的害怕、如何的恐懼。但是這樣的一個制約卻跟著自己的生命,所以當你長大成人後,雖然有事情急著要找朋友,正巧他在跟別人談話,你就會不知該如何介入才比較妥當,也不知該如何去處理自己當時的焦慮及煩燥,然後總覺得有一股莫名、坐立不安的感覺卡在你的裡面,使你無法介入別人的談話中。

在心理學,也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讓一個幼兒去接近一隻小白兔。剛開始他接近小白免時,是很愉快的,可是當他剛要碰那隻小白兔時,實驗者在旁邊很用力地敲了一聲鑼,幼兒被嚇得大哭了起來。一、兩個禮拜後,再讓他接近那隻小白兔,這次他沒像上次那麼迅速地過去,他有一些猶豫,可是還是鼓起勇氣去接近那隻小白兔,當他快接近時,一聲鑼聲巨響,又把他嚇得哭了起來。再過幾個體拜,再讓這個幼兒和小白兔在一起,這次他不敢接近,當小白兔接近他時,他會嚇得哭起來。再過幾個禮拜,讓白鬍子的老公公來接近他,或者有一些白絨絨的東西靠近他的時候,他都會開始感覺害怕😨。

生命中的制約,可能是因著一些很單純的事件而起,而在當時,我們卻因著那個事件受到傷害、痛苦,這樣的制約還會移轉到生命裡面更多類似的地方。

 

智慧話語摘錄自《擁舞生命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