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接納你自己
一旦你接納了自己,你就變得敞開;變得善感;變得具有接受性。當你接納自己的那一刻,任何未來都不再需要了,因為已經沒有必要去改善什麼。這麼一來,一切都是令人滿意的,一切都各得其所,就在那樣的體驗裡,生命開始染上全新的色彩、湧現全新的樂章。
要是你接納了自己,那就是接納一切的開端;如果你拒絕了自己,你就是在拒絕存在。倘若你接受了自己,你就已經接受了存在,那麼除了享受、慶祝以外,就不需要再做什麼了;不會再有抱怨,不會再有妒忌,你會心存感激。這麼一來,活著是好的,死亡也是好的;喜悅是好的,悲傷也是好的;和愛人在一起是好的,單獨也是好的;不論發生什麼都是好的,因為那些都是源自整體。
但是長久以來的制約使你拒絕接納自己。世上所有的文化都一直在毒化人類的思想,因為它們全都相信一件事—要使自己變得更好。這樣的觀念使你焦慮—焦慮是一種介於本然的你和應然的你之間的緊張狀態。
假使生命中存在著「應該」,那一定會持續地焦慮不安;如果有必須實現的理想,那你要如何安然呢?你要如何自在呢?要使一切活出全然是不可能的,因為頭腦不斷渴望著未來。然而未來始終不曾出現—不可能出現的,就你欲望的本質而言,那是不可能的;當它出現的時候,你又會開始幻想別的東西,又會開始欲求別的。你可能會不斷想像一種更好的狀態,因此你會一直處在焦慮、緊張和擔憂之中,人類就是這麼活了好幾百年。
有少數人跳脫出這樣的圈套,他們被稱為佛、基督;徹悟的人脫離了社會的陷阱,體會到那其中的荒謬。你不可能再變得更好了,但我不是說進步不會發生,記住:你就是不可能再變得更好。當你停止改善自己,生命就開始讓你更好,在那樣的放鬆、在那樣的接受中,生命會開始撫抱你,生命會開始流過你;當你不再有任何的妒忌、抱怨,你就綻放了,你就開花了。
因此我要對你說:接納你自己本然的樣子。 然而這是世上最難的事,因為那違反你所受的訓練、你所受的教育、你的文化。打從一開始,你就被告知應該成為什麼人物,沒有人說過你本來就是令人滿意的,他們全都對你的頭腦灌輸一堆程式,你已經被父母、傳教士、政客、老師給程式化了,目的只有一個:要不斷地改進你自己,不管你在哪裡,你都要繼續前往別處,一點也不可以懈怠,至死方休。
我的教導很簡單:別延緩生命,別等待明天,明天永遠不會來臨。今天就活出你的生命!
耶穌對他的門徒說:「看看田裡的百合,它們一點也不辛勞,既不慌張,也不匆忙,就算是所羅門也沒有這些卑微的百合來得如此美妙。」這些卑微的百合的美妙何在?就是無條件的接受性,她的生命中沒有要去改進的程式;就是此時此地—在風中舞動,沐浴在陽光裡,與雲朵說說話,倘佯在暖暖的午後,與蝴蝶打情罵俏……享受、存在、愛、被愛。
當你是敞開的,整個存在就開始將活力灑在你身上,那麼草木當下就會變得更青翠,陽光來得更和煦,萬事萬物都變得令人迷醉,變得生動;不然,一切都是蒼白、陰鬱和愚鈍的。
摘自《奧修談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