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情緒的封存與釋放之路
在完形學派的療程當中,每當進行內在工作的時候,接觸到未完成事件,便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大致上都會朝著讓個案覺察到被封存的情緒、感覺,然後在安全的地方,一個支持性的環境,有治療師的陪伴,甚至工作坊學員一旁支持,如此支持性的環境下,加上當事人不在這個現場下,治療師才能協助個案放鬆且安心地將這些被封存的情緒、感覺和能量釋放出來。治療工作將依照以下三點展開。
情緒釋放手法之概述😌
第一點,釋放被封存的情緒和感覺。在完形治療裡,一個非常著名的技巧,稱作空椅法(empty chair),雖然已經很少像心理治療發展初期時,坐在沙發上,面對著空椅子來治療,現在大部份都直接坐在墊子上,使用空墊子來治療。所謂的空椅法,就是使用一張空的墊子或椅子,想像你要表達的對象,現在就坐在這裡,然後把你封存下來的情緒、感覺和想表達的語言,對著空無一人的墊子或椅子上,表達釋放出來,因為當事人並不在場,所以無論我們怎麼釋放都是安全的。
讓個案透過自由表達、情緒釋放的過程,重新經驗到自己不曾有的情緒能量接軌,讓這些情緒能量重新甦醒,因而產生更多與過去不同的覺知和覺察,不同的觀念或想法,或是不同的新決定。
第二要點,滿足內在孩童沒有滿足的心理需求,治療師將創造出令個案需求滿足的可能環境,協助個案在現場滿足內在匱乏的心理需求,如果在現場沒有辦法創造這種條件,也會在個案結束以後,讓個案試著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創造出能滿足這樣一個需求的人際關係。
第三要點,改變人生信念。通常人生信念來自我們最重要的幼兒決斷過程,此信念對個案影響的深淺重大程度不一,因為每個不同的人生信念都有不同的深度、份量,並不是頭腦知道了想要改變就改變,而是隨著個人內在信念紮根的不同深度和份量而定,有可能在一次或連續事件之下,對個案當下,便產生一個非常巨大的影響或者是非常深的頓悟,個案的人生信念鬆動、被影響,甚至被完全改變💪。
從洞中走出,踏上新路
我很喜歡一首英文詩,詩中恰當地描述了這樣一條道路,翻譯成中文大概是這樣:我走在一條路上,路上有個洞,我掉了進去,這不是我的錯,我永遠都走不出來;我再次走在相同的路上,路上仍然有那個洞,我又掉了進去,這是我的錯,我努力的走了出來;某天我又走在相同的路上,路上又有一個洞,我又掉了進去,這是一個習慣,我的眼睛是睜開的,我很快就走出來;我依舊走在相同的路上,路上依舊有一個洞,我繞道而行;最後,我走上另一條路。我喜歡這首英文詩的原因是,它恰當描述了自我成長和療癒的過程。
智慧話語摘錄自《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