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在社交場合中處理過度激發的五種方法💡:
一、切記,過度激發是不必要的恐懼。
二、找其他的高敏感族一對一說話。
三、運用你個人的降低激發技巧。
四、發展出一個好的「假面」,並且有意識地去使用它。
五、向其他人解釋你的特質。
就只是向自己承認你被過度激發,而且可能是被與跟你在一起的人無關的事所激發──千萬不要低估了這樣做的力量。假如有人以此評斷你,那麼,這並不是真正的你,而是某個暫時被過度激發給亂了方寸的人。當他們認識了冷靜的你、感覺敏銳的你時,他們將會對你留下很好的印象。你知道此言不虛,因為你擁有一些欣賞你的好友。當我在中年又回到學校念研究所時,就在第一天,第一個小時,在早餐室裡,我將滿滿的一杯牛奶翻倒在我自己全身、地板,還有我身旁幾個人的身上。沒有人碰撞我,是我自己拿著它撞到某個東西。它就發生在我未來的同學和老師的眾目睽睽下,他們是我最希望給他們留下好印象的人💭。
這個完全的驚嚇更增加我幾乎已經招架不住的過度激發。但是幸虧我正在做關於高敏感族的研究,所以很清楚自己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我的身體連拿杯牛奶都做不好,是可以預見的。這天很難熬,但是我並未讓翻倒的牛奶增強我的社交不適。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我發現了其他高敏感族,這點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說全都是潑灑出來的牛奶。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應該有約20%的人是高敏感族,另外30%覺得自己有點敏感。關於害羞的研究發現,在一份不記名的問卷中,有40%的人稱自己害羞。在一屋子的人裡面,很可能至少有一個人具備和你同樣的特質,或者會感到社交焦慮。當你跌倒之後(不管是真的還是比喻),讓他們注意到你,然後尋找深表同情的眼神,那麼,你馬上就有一個朋友了🙋🏻♂️。
同時,休息一下。去散散步。深呼吸。以某種方式運動。思考你的選擇。或許該是離開的時候了。或許有一個更好的地方適合你,例如一個窗戶敞開的窗邊、一個走道或是門邊。以容器的角度來思考,現在有誰或是哪個安靜、熟悉的事物,可以容納得下你?
說到上研究所第一天發生的事,有些時候,我會擔心老師們會不會以為我有嚴重的問題。對於一般的非高敏感族而言,變成這種過度激發的狀態,可能只會顯示出嚴重的內心衝突和不穩定。所以我善用我所有的訣竅──散步、靜坐冥想、在午餐時間開車出校園、打電話回家尋求一些慰藉。而且這樣做非常有用。
我們往往認為,我們的過度激發在別人眼中比實際看來更引人注目。你知道,大多數的社交生活,其實就是跟另一個人碰面時所戴的「假面」,每個人在這層面具下,都不需花費太大力氣。讓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期待,以別人說話的方式來與人交談,即便你並不喜歡這樣,但是如此一來就不會有人為難你,或是作出認為你傲慢、冷淡、心機重等錯誤的結論。例如,研究發現,「害羞」的學生通常會認為自己在社交方面已經盡力而為了,但是他們的室友卻傾向認為他們的努力不夠。這可能是文化中對於高敏感族的不了解所造成的誤會,但是在我們能改變它之前,你可以讓自己的行為表現得更像其他人一些,好讓生活變得輕鬆一點。戴上你的「假面」( persona)吧;persona這個字源自於希臘文中的面具。在面具的後方,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
另一方面,有時候最佳的策略,就是去解釋你的過度激發。當在一群陌生人面前講話或教學時,我常常這麼做。我告訴他們,我知道我聽起來有點緊張,但是再過幾分鐘,我就沒事了。在一個團體中解釋你的特質,或許可以引起大家交心地討論每個人的社交不適,讓你得以單獨離開但不感到歉疚,或者讓你先喘口氣,當你再回來時也不會受冷落。或許會有一個人能夠減輕你所經歷的刺激,譬如幫你調整光線或音量,或是在介紹成員時跳過你。
智慧話語摘錄自《高敏感族自在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