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高敏感族:牢記兩個真相🪞

真相一:當每一個人,無論是不是高敏感族,不會太無聊也不會太激動時,感覺最好。

假如一個人的神經系統保持適度的戒備和情緒激發狀態,那麼無論是加入一場對話或是踢超級盃足球賽,他或她在任何一種任務中,都將表現完美。太少情緒激發而使得一個人反應遲鈍時,就會變得沒有效率。為了改變這種激發不足的生理狀態,我們會喝咖啡、打開收音機、打電話給一位朋友、和一個完全陌生的人攀談、換工作跑道等──任何事!

在另一個極端,神經系統太過被激發的情況下,任何人都會變得憂慮、笨拙和困惑。我們會無法思考;身體會變得不協調;我們會感到失控。再次強調,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導正這種情況。偶爾,我們會休息一下。或者讓大腦關機。我們有些人會喝酒或是服用一顆煩寧(Valium)。

最佳的激發量落在中間。事實上,需要和想要「最適當的激發程度」,是心理學最可靠的發現之一──對每一個人皆然,即使是嬰兒;他們不喜歡感到無聊或不知所措。

真相二:每個人在相同情況、相同刺激下,神經系統被激發的程度會相當不同。

差異大多是遺傳而來,而且差異是非常真實和正常的。事實上,在諸如老鼠、貓、狗、馬、猴子、人類等所有的高等動物身上,都能觀察得到,在每一物種當中,對於刺激非常敏感的百分比,通常相差無幾,大約介於15%至20%。就像同一物種,有些體型會比其他的來得大一點;有些則稍微敏感一些。事實上,經由悉心飼養,再將敏感的個體相互配對,便能在短短的幾代之後,創造出一支敏感的血統。簡而言之,在與生俱來的氣質當中,這一項產生了最引人注目、可觀察到的差異。

好消息以及不太好的消息❓

這種激發程度的差異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你會注意到其他人不會注意到的各種程度的刺激。無論我們是在談論細微的聲音、影像、身體的感覺,或諸如痛感皆然。這不是你的聽力、視力或是其他感官比較敏銳(很多的高敏感族都戴眼鏡)。這個差異,似乎是在傳達訊息到大腦的途中或是在大腦內發生,以一種比較謹慎的方式來處理資料。高敏感族對每樣事物都會認真考慮,而且會將事物分類成較精細的區別。就像那些將水果依大小分級的機器一樣—其他人會分成二或三種級別,但我們就會將其分成十種。這種對於細微末節較敏銳的覺察,通常會讓你有更強烈的直覺,這只不過表示,你會在半知半覺或不知不覺中處理訊息。結果你往往「就是知道」,但卻不了解是如何做到的。此外,這種對細微末節的深度處理,會讓你更加思考過去與未來。你「就是知道」事情是如何變成現在的樣貌,或它們將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第六感」。當然,它可能會出錯,就像你的眼睛和耳朵可能會出錯一樣,但是你的直覺往往

是正確的,所以,高敏感族通常是願景家、高度直覺的藝術家或是發明家,而且是比較認真負責、小心謹慎及睿智的人。

這種特質的缺點,在刺激比較強烈時,就會顯現出來。對大多數人會造成適度激發反應的事物,對高敏感族卻會造成高度的激發。而對大多數人會造成高度激發的事物,則會使一位高敏感族變得非常疲憊不堪, 直到他們達到一個所謂「超限抑制」(transmarginal inhibition)的停損點。超限抑制是在大約本世紀初,由俄國心理學家伊凡.帕夫洛夫(Ivan Pavlov)所提出的,他確信,在人類之中最基本的遺傳差異,就是他們有多快達到這個停損點,而且這種快速的關閉機制,有一個完全不同類型的神經系統🧠。

沒有人喜歡被過度激發,無論是不是高敏感族。當過度激發時,一個人會感覺失控,而且全身都發出警示說:它有麻煩了。過度激發往往意謂著無法讓自己達到最佳表現。當然,它也可能意謂著危險。對於過度激發的恐懼感,甚至可能內建在我們每個人身體中。由於新生兒不能跑、抵抗甚或辨別危險,所以他對於任何新事物、任何會激起反應的事物哭嚎,這是最好的方式;這樣大人就會過來營救它。

高敏感族就像消防局,大多都會去回應假警報。但是,即便我們的敏感只救了一次命,它也是一個有遺傳優勢的特質。所以,是的,當我們的特質導致過度激發時,它會是一件麻煩事。但它是包含許多優點的成套服務的一部分。

 

智慧話語摘錄自《高敏感族自在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