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我們有七個身體:肉身體、以太體、星光體、心智體、靈性體、宇宙體和涅槃體,其中第五個身體是靈性體。
對靈性體而言,它唯一的緊張就是對自己的無知。你一直都存在,但是你非常清楚知道「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你經歷生活,你做這件事情,然後你又做那件事情;你到達這裡,你又到達那裡,但是這份對自己的無知一直都跟著你。它一直跟在你的後面,不論你怎麼試著去遺忘它、逃避它,它都一直形影不離地跟著你。你沒有辦法逃避你的無知,你知道自己不知,而這也正是第五個身體的疾病。
希臘人寫了一本書叫做《認識自己》,他們非常關心第五個身體,他們持續不斷地在第五個身體上工作。蘇格拉底反覆地宣導:認識自己,他所關心的也是第五個身體。對第五個身體來說,對自己的了解是唯一的知識。
「知」,不是「知識」
對第五個身體來說,它的緊張就在於「知」和「無知」之間。你要記住,我說的是「知」和「無知」,而不是說知識和無知。知識,你可以從各種經典中去蒐集、獲得,但是你無法從任何地方蒐集、得到「知」。許多人就是基於這種謬誤、這種對於知識與知的誤解,而盲目的四處搜尋著。「知」永遠都會是你的,我沒有辦法把我的「知」傳遞給你,我能夠傳給你的只是我的知識。經典傳遞知識,而不傳遞「知」。典籍可以說你是神,你是靈魂,你就是至高無上的自我,但這不是「知」。
如果你緊抓著這種知識,那麼你的內在會產生極大的緊張,而伴隨著這些虛假的知識、外求得來的知識與資訊所出現的,則是你那無知的感覺。你是無知的,但你同時又會覺得自己知道,這種狀況會在你的內在創造出極大的緊張。你最好還是保持無知,同時知道「我是一個無知的人」。這麼一來,緊張雖然還是會在那裡,可是不會那麼強烈。如果你能夠不用從其他地方所獲得的知識來欺騙自己,那麼你就能夠往己的內在去尋找、去探索,如此一來,「知」會是可能的。
因為,你至少可以肯定「你是存在的」。不論你是什麼,你都存在,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然後,你也是一個知道的人。或許你知道的是別人,或許你知道的只不過是個幻覺,也或許你所知道的並不正確,但你不確定你知道些什麼,有兩件事情是你絕對可以確定的,那就是你的存在和你的意識。
存在、意識和喜樂
但你還是少了第三件事情。如果一個人的核心狀態能夠用三個向度來表達,那會是存在、意識和喜樂。我們已經知道我們是存在的,也知道我們是個有所知的人,我們是意識。現在,唯一缺乏的就是喜樂了。不過,當你開始往內在去尋找時,你也會開始知道第三件事情,那就是喜樂己經在那裡了。你的存在的喜樂與狂喜已經在那裡了,而且,當你發現到喜樂時,你也開始徹底地認識自己,認識你的存在、你的意識、你的喜樂。
除非你發現喜樂,否則你無法徹底地知道你自己,因為一個不快樂的人只會不斷地逃避自己。我們的整個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逃離自己,而所有人對我都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為他們的存在幫肋我們逃離自己。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把別人看得那麼重要,甚至當一個人開始接觸宗教時,他也會把上帝造成另一個別人。然後,他又可以再去面對另外一個別人。他只不過是在重複同樣的錯誤。
在第五個身體的層面上,一個人對自己的尋求是往內的,這並不是一種尋求,而是讓自己待在「尋找」的過程中。
──摘自《奧修脈輪全書》生命潛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