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與愛的連結💖

剛出生的時候,只有最基本的需求:食物、乾的衣服、溫暖安全的睡覺地方、豐富的愛,還有幾張友善的臉讓我們專心注視。隨著年齡的增加,這些需求並沒有什麼改變,只是愈來愈大:我們需要更多的食物,一櫃櫃的衣服,擺著一張床的房子,和所愛的人一起享受生命✨。幼小的嬰兒不太能分辨媽媽、食物和愛有什麼差別──它們來自相同的來源,做的事情也差不多,也就是滋養、安慰和愛。除了溫暖的奶水之外,熟悉的體味和觸摸也能帶給我們很大的安慰。當我們漸漸長大,母親、食物和愛開始有所區分。母親未必隨時都很慈愛,也未必能隨時提供食物。於是愛和食物開始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由不同的來源提供🙌🏻。

年幼的時候,若父母親以剝奪食物做為懲罰的手段,長大以後我們可能會以相同方式懲罰自己的錯誤行為。如果大人每次都逼我們把碗裡的食物吃乾淨(因為世界上有那麼多小孩子在挨餓,不吃乾淨會被老天爺處罰),我們長大以後可能也會覺得剩下食物是一種應該譴責的行為,於是常常強迫自己把剩菜吃得一乾二淨。如果大人常塞給我們很多甜食,長大以後我們可能得時時提醒自己,甜食其實只是用來取代我們所渴望的愛。當小孩子哭鬧要大人安撫擁抱的時候,父母親往往隨手塞一些巧克力給他,如果這是父母親小時候的安撫模式,那就難怪下一代長大之後也以進食來取代愛與被愛;這種模式就一代一代傳下去了💭。

愛是生命的營養素

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營養素,如果缺少愛,我們就會尋求其他的替代品。你和情人分手之後會不會暴飲暴食?你探望母親的時候會不會買一些巧克力或點心,掩飾你沒有常常回家的罪惡感?我們以食物做為情感上的支持,以食物滿足想要被安撫或擁抱的渴望。吃太多食物表示我們想填補內在的空虛。吃太少食物表示我們想降低自身的需求,把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事實儘量減到最低程度。因此我們與食物的關係,正好反映出我們和自己的關係:能不能表達出本身的需求🙋🏻‍♂️?這些需求能被滿足到什麼程度?覺得自己值不值得受到關愛和呵護?或者覺得自己壞透了、活該被處罰?

我們想從食物中獲得的關愛和情感滋潤,其實是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得到的愛,因此必須學會把這份愛給與自己。如果不去愛自己,我們將無止盡地向外界尋求愛,當我們失望或遭到拒絕的時候,食物就成了最方便的替代品。如果我們能夠愛自己,尊重自己,那就不必再利用食物來撫平內在的痛苦,或是透過食物來取得情感上的滿足💓。

食物對於我們的影響💭

食物直接構成我們的生理結構並負責維修,所以在療癒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吃什麼就是什麼。我們所攝取的食物形態,代表著我們關懷自己、尊重自己的程度──如果能注意自己所攝取的食物,好好加以選擇,就會大大改善生理健康,提升體內的能量。

既然食物在生命中扮演著這麼重要的角色,那麼吞嚥和消化過程所代表的意義,絕不只是分解、吸收營養素罷了;它也象徵著我們如何接受現實,如何接納各種感受、意象、經驗和感覺。我們對於現象的感受直接影響生理狀況,由於消化系統是吸收過程的開端,因此各種不滿或衝突的徵兆首先就會出現在這裡🔍。

 

智慧話語摘錄自《身心調癒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