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Your Shopping Cart is empty.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Point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傷痛遠征

撰文/林德偉

最近在玩一個近期非常受歡迎的角色扮演遊戲《光與影:33號遠征隊》,這個遊戲的巨大成功是因為其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在水準之上──故事、音樂、美術、遊戲系統,是近期遊戲圈的黑馬之作。特別是劇情非常耐人尋味,展現了人類面對喪親之痛時幽微的心理層次。

 

該遊戲的劇情主要發生在架空的城市──盧明。在盧明遙遠的海洋另一端,有塊巨大的立石,有個女巨人每年都會在特定時刻現身,並在巨石上寫下一個數字(這個數字會逐年遞減),而年齡大於數字的人都會在巨人寫下數字那一刻被「抹煞」,從世上徹底消失。

 

盧明於是每年都派出遠征隊,試圖扭轉情勢,但多年來不同的遠征隊都有去無回,直到33遠征隊,也就是玩家扮演的主角群發現了這個世界的真相。

 

原來盧明所在的世界並不存在,只是現實中的「繪師」創造出的「畫界」。

 

現實中的繪師一家遭遇了大火,哥哥維索為了救妹妹瑪艾兒而死去。母親艾莉涅因為過度思念亡子,而在畫中創造出了假的維索,並沉溺於畫中世界。瑪艾兒毀容且失去聲音,並背負著害死兄長的罪惡感,這樣的心理狀態讓她在現實中變得相當退縮,因而在畫中世界塑造了另一個自我,除了能夠健康地體驗人類之間的愛與關懷,還能在畫中世界與哥哥相處。唯有父親雷諾瓦見妻女皆沉溺於虛假的畫中世界,而企圖抹去畫作(他就是抹煞盧明人的真兇),讓妻女清醒過來,反而成了盧明人視角中的反派。

 

這個故事中的家庭因為一場大火而分崩離析,他們的主要課題就在於如何面對失去至親的痛苦。結局也有兩種選項,可以繼續待在虛構的畫中世界,或是毀掉畫作,勇於面對現實,遙遙呼應著幾年前的《汪達幻視》。

 

關於哀悼與面對喪親之痛的議題,直到去年編輯《靈媒眼中的世界》時,我才有較深的體認。該書作者戈登.史密斯曾提到,在其長達三十五個年頭的通靈經驗中,替多少逝者傳遞過訊息,就看過多少種哀悼的模式。有的人因為深愛的人逝去,從此失去活下去的意義;也有人被自責與憤怒吞噬,困在情緒的漩渦裡。

我可以想像那樣的悲痛有多巨大,大到言語無法將其訴盡,而人們有各自的歷程,才能走到「接受」的那一步。或許讓人稍感安慰的是,作者從其通靈經驗中得知,逝者離世後就會脫離身心的痛苦,於靈界再次完整。而逝者傳達的訊息通常都充滿了愛,只期盼生者好好地活下去。

 

作者也寫到:「愛是療癒真正的根本,而那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傷痛──打從我一開始執筆本書時,這句話便已經存在我心中。在我近幾年的靈媒工作中,算過不少的命、見過不少人,而這樣的信念只有更加堅定。也許愛的代價是傷痛,但也是愛讓我們得以與傷痛共存。」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也曾寫下這個一句話,我覺得滿美的,或許很適合以此作結:「哀痛是我們敢於愛人所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