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Your Shopping Cart is empty.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Point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從一場電梯中的對話開始

撰文/許翊誠

我走進電梯,準備上樓回家,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喊道:「等一下!」我立刻按住開門鍵,看到鄰居家的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媽媽快步走進來。

 

男孩的父母禮貌地向我道謝,而小朋友則天真地看著我,說:「我好像記得你。」媽媽笑著接話:「是我們旁邊的鄰居啊,記得他們家的貓貓嗎?快叫哥哥。」

 

聽到「哥哥」這個稱呼,我開玩笑道:「現在還能被叫哥哥,真是幸福的一件事。」

媽媽笑著回應:「只要還沒結婚,就能叫哥哥啊。」

 

沒想到,孩子的爸爸突然說:「你這樣會讓小朋友混淆,還是叫叔叔比較好。」

 

空氣中頓時浮現一絲微妙的變化,我注意到小男孩臉上露出困惑的表情,猶豫著該怎麼稱呼我。好在我們住的樓層不高,電梯很快就到了。當我們走出這個狹小的共享空間時,那份尷尬與糾結彷彿也隨之消散。我看著小男孩鬆了一口氣,蹦蹦跳跳地衝向家門。

 

這是一場日常的相遇,卻讓我印象深刻。小男孩同時接收到兩個衝突性的指令——媽媽要他叫「哥哥」,爸爸卻要他叫「叔叔」。這看似微不足道,卻在孩子的內心埋下了一種矛盾與分裂。

 

孩子的心靈如同海綿,尚未具備分辨與理清的能力,因此會無條件地吸收來自最信任的人的話語。這些訊息就像電腦程式碼,深深植入孩子的系統,影響他們未來如何看待世界。問題不在於選擇叫「哥哥」或「叔叔」,而是在於當兩股對立的力量同時存在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行動,於是當機了。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學派名為「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其中提出了「父母意識狀態」(Parent Ego State)的概念。這指的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身上學習到的價值觀與信念,無論是透過直接的言語,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訊息最終都會內化,成為我們內在的「父母聲音」。

 

舉例來說,當我們被朋友邀請去歐洲旅行,假如小時候母親曾告誡我們:「外面的世界很危險,到處都是小偷與壞人。」那麼,即便內心充滿好奇與渴望,我們仍可能選擇放棄這次旅行。這種決定可能帶來失落與懊悔,但我們往往最終會責備自己,而忽略了深入檢視這些來自過去的影響。更有趣的是,若我們同時內化了另一個相反的訊息,例如父親曾說:「真正的男人應該勇於挑戰危險。」當這兩種信念同時存在時,內心便會產生劇烈的衝突。一方面,我們想展現勇氣,另一方面,內在又充滿恐懼。結果可能是無論怎麼選擇,都覺得自己做錯了——害怕的時候,覺得自己不夠勇敢;勇敢地接受挑戰時,又覺得自己違背了保護自己的本能。

 

我們的生命充滿了這樣的矛盾與拉扯,因此在面對選擇時,常會感到迷惘,甚至覺得自己根本沒有選擇權。當內心的聲音過於紛雜,我們可能會選擇逃避,或在衝動之下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解套的方法,是學會覺察這些內在聲音,辨識出哪些來自成長過程中被灌輸的信念,哪些才是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選擇。

 

當我們開始看見、理解並消化這些訊息時,我們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選擇權,擁有力量與智慧,創造內在的和諧。